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從數據管理的角度,理解數據治理的內容 - 动态 详情

一説到“數據治理”,很多人都會説:不就是讓數據更好用嗎?我都聽煩了。

但問題不在於“懂不懂”,而是“會不會用”。就比如數據部門經常會出現的情況——

銷售和財務報出的業績數據對不上;月底報表總要花大量時間手工核對;想分析客户行為,卻發現基礎信息殘缺不全?

這些正是數據缺乏有效治理和管理的直接體現

數據治理不是空談,而是解決這些痛點的系統性方法,它的核心,正是數據管理。今天我就從數據管理的角度,來跟大家講講數據治理到底在治什麼。

一、數據治理的定義

一聽到“數據治理”時,很多人覺得是公司高層才需要關心的事情,其實不然。實際上,它的內核是直接且務實的。

簡單來説,數據治理是一套頂層規則體系和決策框架

它的核心職能是回答關於數據的基本問題:數據歸誰所有?誰有權限使用?數據質量出了問題誰來負責?如何確保數據的使用符合安全規範與法律法規?企業的數據戰略如何與業務目標協同?

我一直強調,你可以將數據治理理解為構建數據體系的依據。 數據治理本身不處理具體的數據搬運或清洗工作,但它確立了所有數據活動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與權利邊界;它決定了數據應該被如何管理。

那麼,這套頂層規則靠什麼來落地呢?

二、數據治理的核心——數據管理

數據治理確立了原則,而讓這些原則產生實際價值的,是數據管理

用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數據治理與數據管理是互為表裏的。 治理是制定規則,管理是執行與運作。沒有治理的管理,容易失去統一方向,導致混亂;沒有管理的治理,則是一紙空文,無法創造任何價值。

理解了這層關係後,我們具體來看數據管理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解析:管理的核心對象、管理的具體內容以及管理的實現方式。
1. 數據管理的核心
數據從產生到消亡,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週期。數據管理的核心,就是對這個生命週期進行全程的、系統性的管控。

任何一條數據,都會經歷以下幾個關鍵階段:

  • 產生與採集: 這是數據的源頭。我們需要明確:數據從哪裏產生?是業務系統自動生成,還是人工錄入?採集的渠道和方法是否可靠、規範?確保源頭數據的準確是後續所有工作的基礎。

要知道,數據並不只存在一個表格裏,它們是分散在不同表格、不同系統中,問題是要怎麼把數據都收集集中起來?

我們可以利用數據集成工具,比如我經常用的FineDataLink,它就能接入多個數據源,實時同步增添數據,把過濾好的數據統一保存到數據倉庫裏,這樣下次在拿出數據時就能確保它是可信可用的。
圖片

  • 存儲與整合: 數據需要被有效地存放和組織。是分散在無數個獨立的文件和系統中,還是集中在統一的數據庫或數據平台裏?如何將來自不同源頭的數據進行整合與關聯?這是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共享的前提。
  • 處理與使用: 這是數據價值實現的關鍵環節。數據需要被清洗、加工、計算和分析,以支持業務報表、決策分析或模型開發。在這個階段,必須確保不同部門和使用者所依據的數據是同一份,且業務含義是一致的。
    圖片
  • 歸檔與銷燬: 數據並非永遠活躍。依據法規要求和業務需求,不常用的歷史數據需要被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存儲中進行歸檔;而超過保留期限或涉及隱私的無效數據,就必須被安全、徹底地銷燬。

數據管理的目標,就是確保數據在生命週期的每一個階段,都處於可控、可信、可用的狀態

瞭解了管理的核心對象是數據的全生命週期後,接下來我們要看:在每一個階段,我們具體要管理數據的哪些方面?
2. 數據管理的內容
數據管理的內容,聚焦於提升和保障數據的多種關鍵屬性。

  • 數據模型與標準管理: 這是定義數據結構和含義的基礎。比如,“客户性別”這個數據的定義、格式、長度必須有統一的標準。不能一會是“男/女”,一會是“1/2”。要知道,缺乏統一標準,數據整合與交換這一步是非常困難的。
  • 元數據管理: 元數據是“描述數據的數據”。它記錄了數據的背景信息,比如數據的來源、創建者、創建時間、業務定義以及與其他數據的關係。管理好元數據,相當於為所有數據資產編制了一份詳盡的“説明書”,是數據可發現、可理解、可信任的基石。
    圖片
  • 主數據管理: 主數據是指企業核心的、需要跨部門共享的基礎實體數據,例如客户、產品、員工等。主數據管理的目標是確保這些關鍵數據在全公司範圍內具有唯一性、準確性和一致性。聽着是不是很熟?如果各部門維護的客户主信息不一致,將直接導致營銷資源浪費、客户服務體驗割裂等一系列問題。
  • 數據質量管理: 這是數據管理的核心環節。數據質量通常從多個維度衡量:完整性(數據是否缺失)、準確性(數據是否真實反映客觀事實)、一致性(同一數據在不同場景下是否一致)、及時性(數據能否在需要時及時獲取)。我一直強調,低質量的數據是無用的,甚至還會直接導致產生錯誤的業務決策。
    圖片
  • 數據安全與隱私管理: 這部分負責保護數據免受未授權訪問、泄露、篡改和破壞。具體工作包括數據分類分級、訪問權限控制、數據加密、脱敏以及合規性審計。在當前環境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圖片
  • 數據流通與共享管理: 數據價值在於流動。這部分內容規定了數據在部門、系統之間如何安全、高效、合規地共享與交換,涉及技術接口、管理流程與權責劃分。

明確了“管什麼”之後,最後一個關鍵問題是要如何實現?這需要堅實的支撐體系。
3. 數據管理的實現

有效的數據管理依賴於三個支柱:組織、制度與技術。
image.png

  • 組織:明確責任主體 數據管理絕非單一部門的職責,它需要業務與技術的深度融合。一個典型的組織架構包括:

    • 數據治理委員會: 由決策層和業務負責人組成,負責審批政策、裁決爭議、推動協同。
    • 數據所有者: 由業務部門指定,對特定數據域,如客户數據、財務數據的定義、質量和安全負責。
    • 數據管理團隊: 通常是設在技術部門的專業團隊,負責平台搭建、工具維護與技術實施。
  • 制度:建立行為規範 制度是將管理要求固化的保障。我們需要制定一系列明文規定的政策、流程與規範,比如《數據分類分級標準》、《數據安全管理辦法》、《主數據管理流程》等。這些制度確保了數據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 技術:提供實施工具 面對海量數據,技術工具是實現規模化、自動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常見的工具包括用於集中存儲的數據倉庫或者數據湖,用於數據處理的數據集成工具,專門管理核心實體的主數據管理平台,以及數據質量工具、數據目錄和數據安全平台等。
    image.png
    所以説,組織、制度與技術,這三者共同構成了數據管理的能力骨架,缺一不可。

    三、數據治理的意義

    到這裏你可能會問,投入這麼多的精力構建這套體系,會有什麼意義呢?
    image.png

  • 提升決策質量。 當決策基於準確、一致的數據時,決策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將得到根本保障,讓決策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 保障合規與風險控制。 健全的數據治理與管理體系是企業滿足日益嚴格的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法規的必然要求,能有效規避法律與聲譽風險。
  • 實現降本增效。 統一的管理避免了各部門在數據準備、核對上的重複勞動,減少了因數據錯誤導致的業務返工和經濟損失,將資源投入到更具價值的地方。
  • 驅動業務創新。 高質量、易獲取的數據是高級分析、人工智能、精準營銷等創新業務的燃料。只有管好數據,才能用好數據,真正釋放其潛能。

總結

我一直強調,數據治理不是一個一次性項目,它是一個需要持續運營和優化的體系。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先踏踏實實地把數據管理這件事做起來。

不要想着一步到位,數據治理的過程是漫長的,關鍵在於行動。你只有行動起來了,才能知道自己的數據問題在哪裏,又該怎麼去解決這些問題。

user avatar Leesz 头像 vanve 头像 longlong688 头像 u_11920995 头像 yuzhihui 头像 jmix 头像 esunr 头像 xiaohe0601 头像 infinilabs 头像 coderleo 头像 haikuotiankong_mac 头像 yayujs 头像
点赞 37 用户, 点赞了这篇动态!
点赞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