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什麼是技術架構、數據架構、業務架構、應用架構、產品架構和項目架構? - 动态 详情

為什麼明明做好了技術設計,項目推進卻依然困難重重?
技術團隊開發的功能業務方總説不適用;系統隨着業務發展變得臃腫難維護;跨部門協作時各説各話,推進困難。
這些問題看似毫無關聯,但它們都指向同一個根源:對架構認知的片面與缺失
有了對架構的認知,各部門之間就有了對項目可行性的推測計算,這大大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同時還能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交流合作。
今天,我就來系統梳理六大核心架構——業務架構、數據架構、應用架構、技術架構、產品架構和項目架構。幫你理解數字化建設的底層邏輯,來有效地參與項目和提升協作效率。
圖片

一、 業務架構

一切數字化的起源,都不是技術,而是業務
業務架構是企業戰略的具象化藍圖,它完整描述了組織如何創造、傳遞和獲取價值的內在邏輯。它完全不關心技術實現,只聚焦於商業本身。
設計一個業務架構,你必須回答以下幾個核心問題:

  • 價值主張:我們為誰(目標客户)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
  • 核心流程:為了實現價值,我們必須執行哪些端到端的業務流程?比如,從訂單到現金、從營銷到線索。
  • 組織能力:支撐這些流程,我們需要具備哪些核心能力?比如有精準營銷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快速履約能力等。
  • 利益相關方:流程中涉及哪些內部角色,如銷售、客服和外部夥伴,如供應商、支付機構?業務架構的輸出,是所有後續架構決策的絕對依據。它定義了“我們要做什麼”,從而避免了“用先進技術解決一個錯誤問題”的窘境。

二、 數據架構

當業務在運行時,它在數字世界留下了什麼?答案是數據。業務架構定義了流程和規則,那麼在這些流程中產生、流轉和消費的核心信息資產是什麼?它們應該如何被管理?這就是數據架構要回答的問題。
圖片
數據架構負責規劃數據的全生命週期治理,其關鍵職責包括:

  • 數據資產定義:識別並定義核心業務實體,如客户、產品、訂單等及其關鍵屬性。
  • 數據流設計:描繪數據在業務系統之間如何流動,從源頭到最終使用。
  • 數據存儲規劃:根據數據的使用場景(聯機交易、批量分析、實時檢索),選擇合適的存儲技術,如關係型數據庫、數據倉庫、NoSQL數據庫。
  • 數據標準與安全:建立數據模型、質量和安全標準,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合規性。
    這是最主要的部分,對企業來説,好的數據架構能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打破數據孤島。它能讓不同來源、不同格式的數據能夠順暢交互。
    2.讓數據可信可靠,能用來分析決策。數據架構能對企業內部數據進行系統性梳理,進而得到高質量的可用數據。
    3.支撐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企業為了適應現代社會,數字化轉型是必然結果,數據要能夠指導行動,支撐企業的存活發展。

問題在於,要怎麼確保數據的質量?我們可以用專門的數據集成工具,比如FineDataLink,它接入多個數據源,包括ERP、FR填報、WEB、CRM等,能夠對數據進行統一處理,以此得到高質量的數據。
圖片
簡而言之,數據架構是將業務架構“翻譯”成可持續、可複用數據資產的過程,它是業務在數字世界的精準映射

三、 應用架構

現在,我們需要用軟件來固化業務能力和數據規則。想象一下,業務架構是公司的部門職責説明書,數據架構是公司的檔案管理系統,那麼,應用架構就是決定需要開發多少個具體的軟件應用或微服務,來讓各個部門能夠協同工作。
應用架構的核心是“拆分”與“協作”:

  • 應用組件化:將龐大的軟件系統分解為一組職責單一、邊界清晰的應用或服務。例如,拆分為“用户中心”、“商品服務”、“訂單服務”。
  • 接口契約化:明確定義這些應用之間的交互接口(API)和數據契約,規定它們如何通信與合作。
  • 技術棧選型:為每個應用選擇合適的編程語言、框架和關鍵技術組件。

圖片
一個優秀應用架構的標誌是“高內聚、低耦合”。這意味着,修改一個應用的內部邏輯,不應導致其他應用的大規模改動,這直接決定了軟件系統的可維護性和擴展性。

四、 技術架構

應用是代碼的靜態集合,它們需要環境才能運行。如果説我們確定了要開發“用户中心”這個應用(應用架構),那麼它應該部署在哪裏?如何保證它能被快速訪問且永不宕機?如何管理它的配置和秘密?這些問題,都屬於技術架構的範疇。
圖片
技術架構關注所有非功能性需求與基礎設施

  • 計算資源:選擇物理服務器、虛擬機還是容器?是否採用無服務器架構?
  • 網絡與通信:如何設計網絡拓撲、負載均衡、防火牆策略和服務發現機制?
  • 可觀測性:如何記錄日誌、監控指標、追蹤鏈路,以便快速定位和解決問題?
  • 安全與合規:如何實施身份認證、訪問控制、數據加密和網絡安全防護?

技術架構的選擇,直接決定了系統的穩定性、彈性、性能和成本。它是應用賴以生存的物理(或虛擬)世界。

五、 產品架構

以上架構更多是內部視角,而產品是價值的最終出口。產品架構是面向最終用户的、對產品功能與體驗的整體性組織與設計,它定義了用户如何感知和使用由所有後台應用集成的完整能力
產品架構的工作集中於:

  • 功能模塊化:將產品的全部功能組織成邏輯清晰、導航方便的模塊。例如,一個APP的“首頁”、“我的”、“消息”等模塊。
  • 信息結構設計:規劃信息的層級、分類和導航路徑,確保用户能以最小的成本找到所需內容。
  • 用户體驗流程:設計用户完成關鍵任務(如註冊、購買)的完整操作路徑和交互細節。

產品架構是連接用户價值與技術實現的橋樑,它確保強大的後台能力能被用户以舒適、高效的方式所使用。

六、 項目架構

最後的挑戰在於,如何將上述所有圖紙上的規劃,通過人的協作變為現實。要知道,項目架構是關於“如何組織團隊和分配工作”的藍圖;它回答:誰,在什麼時間,負責做什麼。
項目架構的核心要素包括:

  • 團隊結構:根據應用架構的劃分,組建對應的開發團隊(如前端團隊、後端業務團隊、數據團隊)。
  • 職責邊界:明確每個團隊對哪個或哪些應用模塊擁有所有權和交付責任。
  • 協作模式:定義團隊之間如何集成、測試和發佈,例如採用敏捷、Scrum或DevOps實踐。
  • 交付節奏:規劃項目的里程碑、迭代週期和發佈計劃。

合理的項目架構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團隊間的溝通摩擦,確保技術願景被高效、準確地執行

總結

回顧這六大架構,你會發現它們構成了一個嚴謹的決策鏈條

  1. 業務架構定義戰略與價值。
  2. 數據架構把業務實體轉化為核心資產。
  3. 應用架構將業務能力組織為軟件模塊。
  4. 技術架構為軟件模塊提供運行時環境。
  5. 產品架構將軟件能力包裝為用户可感知的價值。
  6. 項目架構組織人類智慧完成從零到一的構建。

它們彼此約束,又相互滋養。一個成功的數字化系統,必然是這六大視角動態平衡、協同演進的結果
現在你瞭解這6個架構了嗎?

user avatar u_15714439 头像 zhulongxu 头像 aipaobudeshoutao 头像 junxiudetuoba 头像 kukudejiqimao_bns3pe 头像 ailvyoudetiebanshao 头像 lyhabc 头像 immerse 头像 lizhiqianduan 头像 baidujiagoushi 头像 zhaoqianglaoshi 头像 xiangjiaochihuanggua 头像
点赞 33 用户, 点赞了这篇动态!
点赞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