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與了SegmentFault 思否 2023 年度有獎徵文活動,歡迎正在閲讀的你也加入。
去年的 1 月 15 日,是我作為全職員工在上家公司上班的最後一天;之後的這一整年裏,我一直沒有世俗意義的「正式工作」,算是持續着「失業」狀態。
收入來源
沒出來時都覺得自己很行,出來後才知道幹啥啥不行。
螺絲釘而已
事務的標準化、精細化是各類組織規模化發展的前提,其所帶來的重要後果是相關的個體愈發原子化,有着清晰且較為固化的能力邊界——向內的很擅長,外部的很可能一無所知。
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絕大多數是受僱於某個公司作為全職員工工作;公司就是各環節高度細化的流水線,員工則是其中的某個(可替換)部件。
這就意味着,在公司裏做成了什麼事,是多人協作的結果,之中的某個個體很大概率上並未起到難以替代的作用。
另外,一個人較容易自以為是,尤其是「有所追求」的人,更易高估自己在團隊協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認為自己很牛逼,就算跳槽也工作隨便選或單幹也能賺到錢。
可問題是,離開了流水線,一個(可替換)部件哪來的可持續地進行生產與銷售等的能力和資源?
當自己從被「圈養」的場所放置到廣袤無際的曠野中成為「野生」狀態後,就會發覺曾經以「專家」為成長目標的自己是有多麼愚蠢。
要想在曠野中生存下去,要麼自己有能力和資源獨立做全套,要麼自己有足夠的各類資源能組織協調起來做全套。
很多人看到自己熟知或陌生的某人做什麼事能賺到錢就認為自己應該也行,卻幾乎不會意識到這極可能是倖存者偏差。
摔倒再站起
我囉裏八嗦地説上面這些與我這段時間收入來源看似沒啥直接關係的話,是因為「低估獨立賺錢的難度及自由的風險與代價」是極易犯的錯誤,包括我自己。
在怎麼賺錢這件事上,這一年中我也做了一些嘗試,如:
- 佈局自媒體矩陣並寫付費專欄;
- 與🐷一起通過線下襬攤和線上團購賣糖水;
- 佈局「數智生活」領域並開發相關軟件;
- 做前端開發臨時工。
它們中的大多之前寫過文章闡述,這裏就不再贅述:
- 《失業三個月,我都幹了啥?》
- 《自媒體人的自我修養》
- 《從創作者到創業者》
- 《家庭創業一個月:擺攤》
- 《家庭創業一個月:改進》
- 《失業近半年,我都學到啥?》
- 《我為啥又重視起公共平台了?》
- 《我做付費內容是在割韭菜?》
- 《都 Q3 結束了,我還沒工作!》
- 《開發者,獨立吧!》
自媒體的「充電」(打賞)、付費專欄及跟🐷賣糖水的收入完全無法抵消我們日常生活必要開支,自己的軟件更是尚在開發階段,哪天開始有收入是未知的。
於去年 10 月份,在機緣巧合下遇到了一家對靈活用工持樂觀積極態度的公司。
一方面做前端開發臨時工的收入能夠覆蓋日常開銷,另一方面該公司用工形式符合我對未來趨勢的預判與期望;我們相互匹配,從而建立了合作關係,直至現在。
奔赴自由
「破局」就是「上班 ➡️ 只工作不上班 ➡️ 不工作」。
還是「失業」麼?
目前我這個臨時工做了快仨月了,對這家公司的人、事、物算比較瞭解了,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疑問——我現在的狀態算是「失業」嗎?
就以當前的這家公司為例,假如我作為臨時工在這連續工作了一兩年,與作為正式員工在這連續工作了一兩年,這兩者之間除了福利和權益這類之外有啥差別?
也就是説,後者肯定不會被認為是「失業」,那前者是不是呢?判斷一個人是否為「失業」狀態的標準是什麼?
按照俺家🐷的標準來看,我仍是「失業」的,即便她也説不出個所以然來……
堅持「非主流」!
在做臨時工之前,迫於來自🐷的壓力和想要破局的意願,我在 BOSS 直聘上向坐班公司的招聘者打過幾次招呼,卻都沒有迴應。
謝謝他們的「瞧不上」,不然我就又差點兒走回以前的老路了!
雖説理論上可以在坐班的同時為破局一點點實施,但實際上更可能的是——精力會被辦公室這個黑洞給吸光,意志也會被消磨殆盡,最終仍困在局裏。
不找坐班的「正式工作」是我「想要破局」這個意願的底線,縱使現在做臨時工在表象上與坐班的正式員工無甚差別,但我依然是在「破局之路」上邁出了一小步!
支撐「破局之路」能夠走下去的個人層面的精神力量,除了「對自由的渴求」這個原動力之外,時刻保持對未知、不確定性的危機感也很重要!
然而,被「圈養」會讓人變得鬆懈與麻痹,進而逐漸喪失危機感。
也許有人會説被「圈養」也有危機感——擔心被他人比下去甚至被擠掉——在我看來,這種賽馬式的競爭所帶來的危機感是虛假的,對提高生存能力幫助不大。
做臨時工只是我「破局之路」的第一步,轉為遠程辦公並開啓遊牧生活是第二步——這都是過渡階段而已。
結語
我沒有優越的原生家庭、令人羨慕的高薪、花裏胡哨的標籤(title);但我有深入骨髓的叛逆、振奮己心的創意、開放平等的誠意、開墾曠野的勇氣、支持並陪伴我的🐷。
我會堅定地向着自己理想中的方向前進,即使走得很慢很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