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技術浪潮
1.1. 火的發現、輪子的發明以及電力的應用—所有這些時刻都徹底重塑了人類文明,永久地改變了歷史進程
1.2. 一場新的技術浪潮正同時攜帶着先進的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洶涌而來
-
1.2.1. 藉助人工智能,我們可以揭開宇宙的奧秘,治癒長期困擾人類的疾病,創造出超乎想象的全新藝術和文化形式
-
1.2.2. 通過生物技術,我們可以重塑生命體,解決疾病問題,改造農業生產,從而構建一個更健康且可持續的世界
-
1.2.3. 人工智能可能引導我們創造出我們無法控制的系統,使我們受制於自己都不理解的算法
-
1.2.4. 生物技術可以幫助我們操縱生命的基石,而這可能給個體和整個生態系統帶來意料之外的後果
2. 遏制
2.1. 幾乎每種文明都有一個關於洪水的神話
- 2.1.1. 一場巨浪席捲一切,隨之而來的是世界的重塑和重生
2.2. 如果重新審視歷史,你就會發現,歷史上充斥着一系列比喻意義上的浪潮:帝國和宗教的崛起與衰落,商業活動的迸發與繁榮
2.3. 技術的崛起與傳播也一直以改變世界的浪潮之姿出現
-
2.3.1. 自人類初次掌握技術(發現火與使用石器)以來,一個鮮明的趨勢便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顯現
-
2.3.2. 從鎬到犁,從陶器到攝影,從電話到飛機等,幾乎每一種基礎技術的誕生都遵循一個恆定不變的規律
-
2.3.3.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技術的成本會降低,使用變得越來越容易,最終得以大規模擴散和普及
2.4. 論點
-
2.4.1. 浪潮在人類生活中無處不在
-
2.4.2. 技術遏制看起來不可能實現
-
2.4.3. 為了所有人的利益,我們必須讓遏制成為可能
3. 技術人
3.1. Homo Tech-nologicus
3.2. “技術人”(Homo Tech-nologicus)的崛起史—人類彷彿化身為技術動物
3.3. 人類對改善的追求,無論是在個體、環境、能力方面,還是在我們對周遭世界的影響方面,都在推動着思想與創造力不斷演進
3.4. 發明,這一持續展開、不斷擴展和涌現的進程,是由自組織的、競爭激烈的發明家、學者、企業家和領導者共同驅動的
3.5. 你視線中的幾乎所有物體都很可能是經由人類智慧創造或改造過的
-
3.5.1. 語言作為人類社交互動、文化傳承、政治組織乃至人性本質的基石,既是我們智能的產物,也是其驅動力
-
3.5.2. 每一條規則、每一個抽象概念、每一次小小的思維創新或項目嘗試,以及你人生旅途中的每一次偶遇,都深深地鐫刻着我們這個物種獨有的、紛繁複雜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理性印記
-
3.5.3. 人類的聰明才智令人驚歎
3.6. 在現代到來之前,除了少量的岩石和礦物,大多數的人工製品(從木屋、棉衣到煤火)皆源自曾有過生命的事物
- 3.6.1. 自那時起,這個世界上新出現的一切東西就都來自人類,來自我們作為生物體存在的事實
3.7. 整個人類世界都建立在生命系統或我們的智能之上
-
3.7.1. 一場新的技術浪潮正向我們洶涌而來
-
3.7.2. 這場浪潮正釋放出改造上述兩大基石(生命系統和人類智慧)的力量,可謂智能與生命的浪潮
-
3.7.3. 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學
4. 困境
4.1. 一種超乎想象的、非凡的工具可能將應運而生,它能幫助我們在未來幾十年裏應對從氣候變化、人口老齡化到可持續食品開發等一系列艱鉅的挑戰
4.2. 如今,人工智能系統已經能夠近乎完美地識別人臉和物體
-
4.2.1. 我們已習慣於使用語音轉文字和即時語言翻譯功能
-
4.2.2. 在道路和交通導航方面,人工智能的表現已相當出色,甚至在某些情境下足以支持自動駕駛
-
4.2.3.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夠根據簡單的提示生成新穎的圖像,並能以出色的細節和連貫性撰寫文本
-
4.2.4. 人工智能系統還能以驚人的逼真度生成合成聲音,並創作出令人讚歎的音樂
-
4.2.5. 即使在更具挑戰性的領域,如長期規劃、想象力以及複雜思維的模擬方面,人工智能也取得了長足進步,儘管這些領域曾被視為人類獨有的能力範疇
4.3. 除了帶來眾多利益,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學以及其他尖端技術也將引發令人憂慮的尾部風險
-
4.3.1. 面對這些潛在的災難性風險,一些國家可能會採取高度技術化的威權主義手段來應對,以減緩這些新力量的擴散
-
4.3.2. 很可能導致對個人隱私的嚴密監控和大規模侵犯
-
4.3.3. 技術的嚴格控制可能會催生一個反烏托邦式的全球監控體系,在這個體系下,一切事物和個體都將受到無間斷的監視
-
4.3.4. 人們對預防最極端的潛在後果的渴望為這個監控體系提供了合理化的藉口
4.4. 盧德主義式抵抗
4.5. 新一代的強大技術遲早可能將人類引向災難性或反烏托邦式的局面
5. 陷阱
5.1. 人工智能帶來了一系列的威脅,我們必須積極應對
-
5.1.1. 有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隱私侵犯,或導致錯誤信息氾濫的信息末日危機
-
5.1.2. 有可能用於軍事領域,製造出一系列致命的新型網絡武器,給我們這個高度網絡化的世界帶來新的安全威脅
-
5.1.3. 可能帶來的大規模失業風險
-
5.1.3.1. 最初,只是出現了能更高效地完成某些特定任務的手段,隨後整個勞動力角色變得不再必要,而後很快,整個行業所需的工人數量就會大大減少
-
5.1.3.2. 過去,隨着舊工作崗位的消失,新工作機會將隨之出現
-
-
5.1.4. 可能有人制造出比自然界中的任何病原體都更具傳染性和致命性的新型病原體
- 5.1.4.1. 可以規避人類已知的對策,以無症狀方式傳播,或具有對抗治療的內置能力
5.2. 悲觀規避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本能情緒反應,它讓人不願面對嚴重的破壞性後果出現的可能性
6. 發動機
6.1.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裏,對大多數人來説,個人交通方式幾乎只有一種:步行
- 6.1.1. 人們對自動力個人交通工具的嚮往一直存在
6.2. 19世紀初,鐵路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交通方式,成為數千年來交通領域最大的創新
- 6.2.1. 發動機將成為人類的未來
6.3. 一位名為尼考羅斯·奧古斯特·奧托的德國工程師經過多年研究,開發出一種比蒸汽機小巧得多的燃氣發動機
- 6.3.1. 1876年,在科隆的道依茨公司工廠,奧托製造出了首個具備實用功能的內燃機,即著名的四衝程內燃機
6.4. 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利用自己改進的四衝程內燃機,於1886年申請了“奔馳一號”專利,這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汽車
6.5. 轉折點出現在1908年,亨利·福特的公司推出了T型車
6.6. 1915年,只有10%的美國人擁有汽車,到1930年,這一比例已經躍升至驚人的59%
6.7. 如今,全球約有20億台內燃機服務於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割草機到集裝箱船等都少不了它們的身影
- 6.7.1. 變得越來越可得、高效、強大,並且越來越適應各種應用場景
6.8. 發動機不僅驅動着車輛,也驅動着歷史的進程
7. 歷史的節拍
7.1. 技術沿着一條清晰而必然的軌跡進化,如同洶涌巨浪,大規模擴散
7.2. 從遠古的燧石和骨器,到今日的人工智能模型,每次都是同樣的模式
7.3. 隨着人們對最好的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生產競爭變得日益激烈,產品更加物美價廉、功能豐富
7.4. 浪潮是某一時期同時涌現的多種技術的集合,它們受到一種或多種具有深遠社會影響的新型通用技術的推動
7.5. 人類天生就是一個技術物種
-
7.5.1. 從誕生之初,我們便與技術浪潮緊密相連,共同進化,共生共存
-
7.5.2. 最早的石器可以追溯到300萬年前,早於智人的出現,這一點可以通過早期人類遺址中發現的破損石錘和原始石刀得到證實
-
7.5.3. 簡陋的手斧是歷史上第一場技術浪潮的傑出代表
-
7.5.4. 早期人類最終學會了精細地操作這樣的工具,從而催生了縫紉、繪畫、雕刻和烹飪等技能
7.6. 同樣至關重要的技術浪潮是火
-
7.6.1. 火最早被我們的祖先直立人使用,它是一種光源和熱源,同時還為人類提供了遠離捕食者的安全保障
-
7.6.2. 烹飪後的食物能更快地釋放能量,使得人類消化道縮小,大腦變大
-
7.6.3. 篝火逐漸成為人類生活的中心,促進了社羣的建立和人際關係的形成,也為勞動的組織協調提供了便利
7.7. 石器和火是最原始的通用技術,它們曾廣泛傳播和普及,轉而又催生了新的發明、商品和組織行為
- 7.7.1. 通用技術具有跨越社會和地理界限的能力,貫穿了整個歷史
7.8. 通用技術的諷刺之處在於,一旦它們普及開來,我們往往就會對其視而不見,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
-
7.8.1. 語言、農業生產和文字系統—這些都是早期技術浪潮中的核心通用技術
- 7.8.1.1. 如今,我們卻習以為常,不再覺得它們有特別之處
7.9. 一項研究統計了人類歷史上出現的通用技術數量,僅列定了24項
-
7.9.1. 技術發明包括農耕、工廠系統、鐵和青銅等材料的開發,還有印刷機、電力,當然還有互聯網等
-
7.9.2. 儘管通用技術的數量並不多,但它們都是舉足輕重的
7.10. 新的工具和技術不斷推動人口數量增長
- 7.10.1. 更大、更緊密的人口羣體則更能夠推動人類不斷彌補不足、開展實驗或得到意外發現,是在創造新事物方面更加強大的“集體大腦”
7.11. 農業革命(公元前9000年—前7500年)是歷史上最重要的浪潮之一
-
7.11.1. 帶來了兩項重大的通用技術:植物和動物的馴化
-
7.11.2. 鋤頭和犁相結合,這些簡單的技術創新標誌着現代文明的誕生
7.12. 手中的工具越多,你能做的事情就越多,你能構思的新工具和技術流程也越多
7.13. 隨着時間的推移,技術間的動態強化作用呈現加速的態勢
-
7.13.1. 從18世紀70年代開始,歐洲迎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它帶來了蒸汽動力、機械織布機、工廠系統和運河等技術創新
-
7.13.2. 到了19世紀40年代,鐵路、電報和蒸汽船相繼出現,緊接着是鋼鐵和機牀問世
-
7.13.3. 共同構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
7.13.4. 僅僅幾十年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席捲而來,帶來了我們熟悉的內燃機、化學工程、動力飛行和電力等重大技術突破
- 7.13.4.1. 飛行技術的實現需要燃燒燃料,而內燃機的大規模生產則離不開鋼鐵和機牀等技術的支持,一項技術依附於另一項技術
7.14.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的巨大變革已經不再以世紀或千年計,而是以幾十年為衡量單位
7.15. 從1700年到1900年的200年間,我們見證了從蒸汽機到電力的6種通用技術革新
- 7.15.1. 而從當前算,僅在過去的100年裏,人類社會就涌現出了7種通用技術
7.16. 將歷史視作一系列技術創新浪潮的集合,這種觀點其實並不新鮮
7.17. 大多數技術領域的人往往只關注眼前的細節,沉浸在對未來的暢想中
-
7.17.1. 人們傾向於將發明創造或技術突破視為孤立、偶然的事件
-
7.17.1.1. 如果這樣做,你就會忽視歷史的鮮明軌跡:技術的浪潮一次又一次地涌來
-
7.17.1.2. 這是這些浪潮純粹的、彷彿與生俱來的模式
-
8. 擴散是常態
8.1. 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裏,新技術的擴散並不常見
8.2. 一旦通用技術開始廣泛傳播,它就形成了浪潮
-
8.2.1. 如果這種傳播沒有達到宏大且幾乎無法控制的全球性規模,那麼這項技術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浪潮,只能説它在歷史上曾引起過一時的關注
-
8.2.2. 當一項技術開始流行,一個浪潮開始匯聚時,我們就會再次看到那個在歷史中反覆出現的模式
8.3. 谷登堡在1440年左右發明印刷機時,整個歐洲只有他在德國美因茨製作的那一台原始版本
- 8.3.1. 僅僅50年後,歐洲大陸上就已經散佈了1 000台印刷機
8.4. 書本身也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技術之一,它們的數量以爆炸式的速度增長
- 8.4.1. 在中世紀,每個主要國家每個世紀的書稿生產量約為幾十萬份
8.5. 電力
-
8.5.1. 1882年,倫敦和紐約建起了最早的發電站
-
8.5.2. 1883年和1884年,米蘭、聖彼得堡和柏林的發電站也相繼投入使用
-
8.5.3. 1900年時,僅有2%的化石燃料生產用於發電,而這一比例到1950年已超過10%,並在2000年達到了30%以上
-
8.5.4. 全球發電量的增長也極為顯著,從1900年的8兆瓦時猛增到1950年的600兆瓦時,推動了經濟的全面轉型
8.6. 消費技術的發展同樣展現出了符合類似預期的走向
-
8.6.1. 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
-
8.6.2. 1900年,美國就已擁有60萬部電話
-
8.6.3. 到了1910年,這一數字升至580萬
-
8.6.4. 如今,美國的電話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其人口數量
8.7. 技術的擴散過程是由需求增加和成本降低這兩大力量共同催化的
-
8.7.1. 兩者都使得技術不斷變得更好、更便宜
-
8.7.2. 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長期複雜互動孕育出新知識、新突破和新工具,它們不斷髮展、強化,重新組合、融合,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驅動未來的發展
-
8.7.3. 優步的商業模式離不開智能手機,而智能手機的功能依賴於GPS(全球定位系統),GPS離不開衞星,衞星靠火箭實現,火箭離不開燃燒技術,而燃燒技術的實現可以追溯到語言和火
8.8. 技術突破總是源於人類
-
8.8.1. 規模經濟效應出現,成本隨之降低
-
8.8.2. 人類文明對實用且經濟的技術的需求是永無止境的
8.9. 計算機技術起初也如同內燃機一般,是僅限於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和實驗室工作人員的探索內容
-
8.9.1. 到了1945年,賓夕法尼亞大學開發出了“埃尼阿克”,這是現代計算機的重要前身
-
8.9.2. 在1983年時,與原始互聯網相連的計算機數量僅有562台
-
8.9.3. 如今,計算機、智能手機和其他網絡連接設備的數量預計為140億
-
8.9.4. 智能手機僅在短短几年內就從一個小眾產品變成了全球2/3的人口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8.10. 就在幾十年前,數據存儲的內容不過是圖書和塵封的檔案
-
8.10.1. 如今,人類每天產生的電子郵件、消息、圖片和視頻數量以千億計,它們都能存儲在雲端
-
8.10.2. 每一天的每一分鐘,全球數據總量就新增1 800萬GB(吉字節)
8.11. 如今,數十億小時的人類原生生命被這些技術消耗着、塑造着、改變着、豐富着
- 8.11.1. 它們無處不在,從冰箱、計時器、車庫門、助聽器到風力發電機,主導着我們的商業與休閒,佔據了我們的思想,滲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8.12. 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傳播是必然的,最終會滲透到幾乎每一個角落
-
8.12.1. 陷入瑣碎細節,便很難看清全局
-
8.12.2. 從第一堆篝火到土星5號運載火箭的火焰,從人類最早的文字塗鴉到互聯網上的海量文本
-
8.12.3. 技術背後的驅動力無比強大,能力不斷累積,效率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