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TCP 真的存在“粘包”問題嗎? - 动态 详情

引言

許多開發者都曾面對過這樣一個的問題:明明分別調用兩次send()發送了"Hello""World",接收方卻可能在一個recv()調用中讀到完整的"HelloWorld";或是發送了一個完整的 JSON 對象,接收端卻需要多次讀取才能拼湊出完整數據。這種現象被中文技術社區廣泛稱為“TCP 粘包”

然而,若我們深入 TCP 協議的設計本質,會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矛盾——RFC 文檔中從未定義過“粘包”概念,國際權威技術文獻也鮮少提及這一術語。 所以,謂的“粘包”究竟是 TCP 協議的固有缺陷,還是開發者對網絡編程模型的誤解?為何該術語幾乎只存在於中文技術社區?

TCP “粘包”定義和解決方案

TCP 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可靠的、基於字節流的傳輸層通信協議

而中文技術社區對“TCP 粘包”的典型定義:因為 TCP 本身不保留數據包的邊界信息,多個小的數據包被組合成一個大的數據包進行傳輸,導致接收端無法直接區分原始的數據包結構

原因分析
  • TCP 的字節流特性:TCP 將數據視為連續的字節流,發送端多次寫入的數據可能在傳輸中被組合成一個 TCP 段發送(如 Nagle 算法優化),而接收端可能一次性讀取多個數據包,或分多次讀取一個完整數據包
  • 緩衝區機制:發送端和接收端的操作系統內核均有緩衝區。數據在發送前可能被緩衝合併,接收端也可能從緩衝區中一次讀取多個包
  • 網絡傳輸不確定性:數據包可能因網絡波動被拆分或重組,進一步模糊了數據包的邊界。
解決方案

應用層自行設計協議來界定消息邊界

  • 固定長度消息:每個數據包長度固定,不足部分填充空字符。不過靈活性差
  • 分隔符標識:用特定字符(如換行符\n)分隔數據包。接收方按分隔符切分數據(如 HTTP 頭)
  • 長度字段:在數據包頭部添加長度字段,接收方先讀長度,再按長度讀取內容。如 HTTP 協議通過Content-LengthTransfer-Encoding: chunked處理粘包;Redis 協議使用長度前綴。
分析

看起來好像是 TCP 的問題?TCP 沒有劃分數據邊界,導致應用層要給它“擦屁股”。但是這真的是 TCP 的問題嗎?這鍋真的是 TCP 該背的嗎?

我的觀點是:TCP 不存在“粘包”,處理數據邊界本來就是應用層的工作!

論證 TCP 不存在“粘包”

傳輸層與應用層的職責界限

我們再來看看應用層和傳輸層的職責是什麼:

  • 傳輸層:為進程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務。常見協議有 TCP、UDP、QUIC
  • 應用層:負責消息語義解析。常見協議有 HTTP、FTP、DNS

TCP/IP 四層模型的意義,就是將各層解耦和標準化,把複雜的網絡通信過程劃分為獨立的層級,每層專注於特定功能。希望開發者只需關注某一層的實現,無需理解其他層的細節。網絡協議的價值不在於隱藏複雜性,而在於明確各層的責任邊界。比如,傳輸層不需要關心路由和轉發,因為這是網絡層的工作,只需要網絡層處理

TCP 作為傳輸層,已經完成的它的職責——為進程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務。TCP 不需要關心用户關注什麼樣的數據、如何處理數據邊界。因為這些事情都是應用層的事情。所以,TCP 沒有“粘包”問題。因為所謂的“粘包”問題(數據邊界處理)並不是 TCP 的職責

對數據邊界的劃分是應用層的需求,如果應用層都不需要對數據邊界劃分,又何談“粘包”呢?

職責混淆的後果

錯誤實踐:嘗試通過設置TCP_NODELAY禁用 Nagle 算法,或調整內核緩衝區大小來"解決粘包"

本質矛盾:這些操作僅影響字節流的傳輸效率,無法保證應用層消息的原子性,並沒有解決應用層的「數據邊界不明確」的問題

流式傳輸

首先區分一下 TCP 流和 TCP 段:

  • TCP 流:從應用層視角看,TCP 流是連續的、無結構、無邊界的字節序列。是邏輯整體。應用程序通過 TCP 發送或接收數據時,感知到的是一股“數據流”,無需關心底層如何分段或傳輸(例如:發送端寫入多次的數據,接收端可能一次讀完)
  • TCP 段:從傳輸層視角看,TCP 段是實際傳輸的數據單元。是物理分塊。TCP 將應用層的字節流分割為適合網絡傳輸的若干塊,每個塊添加 TCP 頭部(包含序列號、確認號、窗口大小等控制信息),形成 TCP 段,最終封裝成 IP 包進行傳輸。

TCP 流由多個 TCP 段按順序拼接而成,段是流在傳輸過程中的物理表現形式。那麼它們是否會“粘包”呢?

  • TCP 流不會“粘包”,因為它是無邊界的,沒有“包”的概念,自然不會“粘包”
  • TCP 段不會“粘包”,因為 TCP/IP 四層模型決定了每層只做自己分內的事情。從傳輸層角度看,它並不關心「數據」字段,也就是應用層,要如何組織數據。也可以認為應用層對傳輸層是不可見的
典型誤解場景
# 發送端
sock.send(b"Hello")  # 第1次發送
sock.send(b"World")  # 第2次發送

# 接收端可能的表現
data = sock.recv(1024)  # 收到 b"HelloWorld"(開發者誤認為"粘包")

開發者錯覺:認為send()recv()應存在一一對應的"消息包"映射關係。

而實際上:

  • 發送端的send()次數 ≠ 接收端的recv()次數
  • 單次send()的數據可能被拆分為多個 TCP 段(Segment)傳輸
  • 多次send()的數據可能被合併為一個 TCP 段傳輸

國內外術語定義

上面兩點已經解釋了為什麼 TCP 沒有“粘包”問題,接下來就來看看國內“粘包”術語的來源,和國外使用的術語

“TCP 粘包”術語傳播溯源?

一種可能的原因是,早期中文網絡資料並不豐富,可能因為少數人對「應用層消息邊界問題」的誤解,錯誤地使用「TCP 粘包」術語來描述這個問題。之後這個術語廣泛傳播,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先回顧一下“數據”在各層的叫法
  • 應用層:消息(Message)
  • 傳輸層(TCP):段(Segment)
  • 網絡層(IP):分組(Packet)
  • 數據鏈路層:幀(Frame)
再來看看國外是如何描述
  • StackOverFlow 提問: What is a message boundary
  • 《TCP/IP Illustrated》: "Applications using TCP must implement their own message framing."
  • AWS 開發者文檔:"When using TCP, your application must handle message framing to detect complete messages。"
  • Microsoft Azure 技術指南:"Design protocol headers to handle message boundaries in stream-oriented transports。"

不難看出,它們用的的都是應用層數據 message 這個詞

如何正確表達“粘包”術語

如果要用精確的術語表達“粘包問題”,可以使用消息邊界問題(Message Boundary Problem)、消息邊界處理(Message Delineation)、消息分幀(Message Framing)

通過術語的精準化,讓開發者能更清晰地認識到:TCP 的流式特性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應用層協議來處理消息的邊界

所以我們應該拋棄“TCP 粘包”這個術語?

我認為不應該拋棄這個術語

因為「TCP 粘包」這個術語已經在國內社區根深蒂固了,大家都知道它描述的是「數據邊界問題」。可以看做中文社區的“方言”,方便交流

我們在使用 wireshark 的時候,國內外也都會統一使用“包”描述所有抓到的數據。比如應用層、傳輸層、網絡層等數據,我們都統稱為“包”,方便描述數據,而不關心它位於哪一層

其他“錯誤”的術語

以下術語並沒有錯誤,也並不影響我們理解其本身的含義,只是我認為有更好的選擇

  • Robustness,魯棒性。雖然“魯棒性”是正確的音譯,但我認為“健壯性”更符合中文習慣
  • Default Value,缺省值。“缺省”為文言用法(“缺失”+“省略”),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使用“默認值”更直白
  • 心跳包。將應用層的心跳機制(Heartbeat)錯誤地理解為 TCP 層的“數據包”。心跳是應用層維持連接的機制,可通過空閒報文、定時消息或 TCP 自身的 Keep-Alive 實現,並非嚴格依賴顯式的“包”。同時,因為是在應用層來實現心跳,可能使用「心跳消息」更加準確點
  • Parent Delegation,雙親委派。字面上可能會認為會有一個“父”和一個“母”?個人認為更貼切的譯法應為「父級委派」

結語

最後總結一下“粘包”這一術語背後的認知偏差:

  • 它混淆了傳輸層職責(進程數據傳輸)與應用層職責(消息邊界解析)的界限
  • 它本質是開發者對 TCP 字節流傳輸特性的誤讀,而非協議缺陷
  • 它折射出中文技術社區在術語翻譯與傳播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方言現象”

雖然術語「TCP 粘包問題」本不應該存在,但「數據邊界問題」依舊是存在的,不過它是應用層的職責。我們真正需要解決的從來不是“粘包”,而是如何設計健壯的應用層協議,來處理數據邊界問題

在這裏我給大家留幾個小小的問題:TCP 是否存在半包?UDP 是否存在粘包和半包?


如果大家感覺有幫助,歡迎點贊收藏+關注,有問題可以在評論區評論哦!

公眾號【牛肉燒烤屋】

B 站【愛烤豬蹄的喬治】

參考資料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A0%E8%BE%93%E6%8E%A7%E5%...

封面:環保節能小夜燈

user avatar u_17513518 头像 xiaoniuhululu 头像 debuginn 头像 seazhan 头像 qishiwohendou 头像 xuxueli 头像 tech 头像 u_16769727 头像 u_15702012 头像 wanshoujidezhuantou 头像 jkdataapi 头像 cbuc 头像
点赞 53 用户, 点赞了这篇动态!
点赞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