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AI 基礎設施指南:工具、框架與架構流程 - 动态 详情

AI 基礎設施指南:工具、框架與架構流程

本文涵蓋 AI 基礎設施的方方面面,從硬件加速、模型服務到監控與安全,提供了經過生產環境驗證的工具、模式及策略。

構建穩健的 AI 基礎設施,需要理解跨多個技術層級的理論基礎與實際實現細節。本綜合指南為各類規模 AI 系統的架構設計、部署及管理提供了權威參考——無論是實驗性原型,還是服務數百萬用户的企業級生產部署均可適用。

現代 AI 應用對基礎設施提出了嚴苛要求:需承載大型語言模型的計算強度、多智能體系統的複雜性,以及交互式應用的實時性需求。核心挑戰不僅在於選擇合適的工具,更在於理解這些工具如何在整個技術棧中協同集成,從而交付可靠、可擴展且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

本文涵蓋 AI 基礎設施的全維度內容,從硬件加速、模型服務到監控與安全,詳細解析了經過生產環境驗證的開源工具、架構模式及實施策略。

分層基礎設施解析

1. 應用網關層

應用網關層是 AI 基礎設施的“前門”,負責處理所有外部流量,並提供安全、限流、負載均衡等核心橫切關注點。該層對生產部署至關重要——既能作為抵禦惡意流量的第一道防線,又能確保合法請求的優化分發。

負載均衡
  • Nginx
  • HAProxy
  • Envoy
  • Istio
API 網關
  • Kong
  • Traefik
  • Ambassador
  • Zuul
安全機制
  • OAuth2 / JWT
  • API 密鑰
  • 基於角色的訪問控制(RBAC)
  • 限流安全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AI 工作負載的負載均衡策略

Nginx 憑藉其成熟的穩定性、詳盡的文檔及強大的配置能力,仍是負載均衡的首選工具。針對 AI 工作負載,Nginx 能高效處理其多樣化的流量模式——從短時長的 API 調用到長時運行的流式響應。其上游模塊支持複雜的健康檢查,可精準檢測 AI 服務是否過載或出現高推理延遲。

AI 模型服務配置示例:

upstream ai_models {
    server model-server-1:8000 weight=3 max_fails=3 fail_timeout=30s;
    server model-server-2:8000 weight=3 max_fails=3 fail_timeout=30s;
    server model-server-3:8000 weight=2 max_fails=3 fail_timeout=30s;
}

server {
    location /v1/chat/completions {
        proxy_pass http://ai_models;
        proxy_read_timeout 300s;  # AI 推理的長超時設置
        proxy_buffering off;      # 啓用流式響應
    }
}

HAProxy 提供了對 AI 應用尤為實用的高級特性,包括連接池、熔斷器,以及可監控推理延遲、隊列深度等 AI 專屬指標的複雜健康檢查。其統計界面能實時展示流量分佈及後端服務健康狀態。

Envoy 在雲原生環境中備受青睞,得益於其豐富的功能集及與服務網格技術的深度集成。針對 AI 應用,Envoy 的動態配置能力極具價值——可基於模型性能或容量變化實時調整路由規則。

API 網關的選擇與配置

Kong 因豐富的插件生態在 AI 應用中脱穎而出,其插件包括專為 AI 工作負載設計的令牌計數限流、多模型 API 的請求/響應轉換,以及 AI 指標的全面分析功能。Kong 的聲明式配置方式,便於跨多個 AI 服務管理複雜的路由規則和安全策略。

Traefik 在容器化環境中表現卓越,具備自動服務發現能力。對於部署在 Kubernetes 中的 AI 應用,Traefik 可自動發現新的模型服務,並基於標籤和註解配置路由規則,大幅降低運維開銷。

AI API 網關的核心考量因素:

  • 令牌感知限流:傳統基於每秒請求數的限流方式不適用於 AI 應用——其計算成本隨請求複雜度差異極大
  • 流式響應支持:多數 AI 應用需要流式響應,網關層需提供專項處理能力
  • 模型版本控制:API 網關應支持複雜路由規則,可基於請求頭、用户細分或實驗框架將流量導向不同模型版本

2. 服務編排層

服務編排層負責管理 AI 服務的複雜生命週期,涵蓋從初始部署到自動擴縮容、滾動更新的全流程。該層對 AI 應用尤為關鍵,因其具有獨特特性:高資源需求、長啓動時間,以及基於推理需求(而非傳統 Web 流量模式)的動態擴縮容需求。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Kubernetes 控制平面組件:etcd、API 服務器、調度器、控制器管理器 AI 專屬插件:GPU 操作員(GPU Operator)、KServe、Seldon Core、Kubeflow 工作節點組件:kubelet、containerd、kube-proxy、CNI 插件 AI 工作負載:模型服務 Pod、訓練任務、數據處理、向量數據庫

面向 AI 工作負載的 Kubernetes 應用

Kubernetes 憑藉強大的調度能力、豐富的生態系統及活躍的社區支持,已成為 AI 工作負載編排的事實標準。然而,AI 工作負載面臨獨特挑戰,需在資源管理、調度策略及運維實踐方面重點考量。

GPU 調度與管理

NVIDIA GPU Operator 簡化了 Kubernetes 集羣中的 GPU 管理——可自動安裝和管理必要的驅動程序、運行時及監控工具。其支持 GPU 共享等高級特性,允許多個容器共享單個 GPU,這對未充分利用 GPU 容量的推理工作負載尤為實用。

核心配置示例:

apiVersion: v1
kind: Pod
spec:
  containers:
  - name: ai-inference
    image: ai-model:latest
    resources:
      limits:
        nvidia.com/gpu: 1
        memory: 32Gi
      requests:
        nvidia.com/gpu: 1
        memory: 16Gi
    env:
    - name: CUDA_VISIBLE_DEVICES
      value: "0"
資源管理

AI 工作負載需要超越簡單 CPU/內存限制的複雜資源管理策略,關鍵考量包括:

  • 內存超配:AI 模型的內存使用模式通常可預測,支持可控的內存超配
  • 啓動時間優化:大型模型加載可能耗時數分鐘,需採用模型預加載、預熱池等策略
  • 親和性規則:確保相關服務(如模型服務器與向量數據庫)就近部署,以優化性能
高級編排模式

KServe 提供了 Kubernetes 原生的機器學習模型部署與管理平台,支持金絲雀部署、A/B 測試及基於推理指標的自動擴縮容等高級特性。其抽象層使數據科學家無需深入掌握 Kubernetes 知識即可部署模型,同時為平台工程師提供資源分配和擴縮容策略的精細化控制能力。

Seldon Core 提供企業級模型服務能力,支持複雜推理圖、可解釋性分析及漂移檢測。其架構支持多模型鏈式部署,可基於實時性能指標或業務規則做出路由決策。

3. AI 服務層架構

AI 服務層是 AI 基礎設施的核心,承載着實際的智能能力。該層包含模型服務引擎、智能體編排系統及工具集成框架,支撐複雜 AI 工作流的運行。其架構直接影響 AI 應用的用户體驗、系統性能及運維複雜度。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模型服務引擎深度解析

vLLM 憑藉創新的分頁注意力(PagedAttention)算法和連續批處理能力,已成為高吞吐量 LLM 推理的首選方案。分頁注意力通過將注意力鍵值對存儲在非連續內存塊中(類似操作系統管理虛擬內存的方式),消除了內存碎片,相比傳統方法可減少高達 50% 的內存佔用,從而支持更大批處理量和更高的 GPU 利用率。

連續批處理特性允許請求到達後立即處理,而非等待固定批大小,在保持高吞吐量的同時顯著降低平均延遲。對於生產部署,vLLM 支持跨多 GPU 的張量並行,可服務單 GPU 內存無法容納的大型模型。

配置示例:

from vllm import LLM, SamplingParams

llm = LLM(
    model="meta-llama/Llama-2-70b-chat-hf",
    tensor_parallel_size=4,  # 使用 4 塊 GPU
    max_model_len=4096,
    gpu_memory_utilization=0.9
)

sampling_params = SamplingParams(
    temperature=0.8,
    top_p=0.95,
    max_tokens=512
)

Hugging Face 的文本生成推理(TGI)提供生產級模型服務,具備全面監控、流式響應及兼容 OpenAI 的 API 等企業級特性。TGI 在運維簡化和監控需求優先的環境中表現突出,內置指標採集、健康檢查功能,並支持與主流可觀測性工具集成。

Ollama 因其簡潔性和全面的模型管理能力,在邊緣部署和開發環境中廣受青睞。它可自動處理模型下載、量化及優化,非常適合易用性優先於極致性能的場景。

智能體編排系統

LangChain 為構建 AI 智能體提供了最全面的生態系統,支持與工具、數據源及模型提供商的廣泛集成。其模塊化架構允許開發者通過可複用組件構建複雜工作流,同時詳盡的文檔和社區支持降低了不同 AI 專業水平開發者的使用門檻。

生產部署中的核心 LangChain 組件:

  • 鏈(Chains):針對問答、摘要等常見場景的預構建工作流
  • 智能體(Agents):可推理工具使用方式並規劃多步驟工作流的系統
  • 內存(Memory):用於存儲對話歷史和學習信息的持久化存儲
  • 回調(Callbacks):用於監控、日誌記錄及自定義業務邏輯的鈎子函數

CrewAI 專注於多智能體場景,支持不同 AI 智能體協作解決複雜問題。其基於角色的設計支持複雜團隊協作模式——智能體具備專業能力,可相互委派任務,這對需要多領域專家參與的複雜企業級工作流尤為重要。

微軟的 AutoGen 提供了對話式 AI 系統框架,支持多智能體通過雙向對話解決問題。其優勢在於需要不同 AI 視角進行協商、辯論或協作解決問題的場景。

4. 集成工具的完整推理流程

理解完整的推理流程對於優化性能、調試問題及設計穩健的 AI 系統至關重要。該流程涵蓋從請求驗證到響應交付的全鏈路,每個階段均存在性能優化空間。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用户請求流程:API 網關 → 請求路由器 → 驗證服務 → 隊列管理器 → 意圖分析 → 上下文檢索 → 模型推理 → 工具執行(如需)→ 響應合成 → 響應緩存 → 最終響應 關鍵組件:GPU 加速推理、外部 API 調用、Redis / Memcached 緩存

請求處理流水線

輸入驗證階段對安全性和性能均至關重要。對於 AI 應用,驗證不僅涵蓋傳統 Web 應用的關注點,還包括:

  • 令牌計數估算:防止請求超出模型上下文限制
  • 內容安全:篩查潛在有害或不當內容
  • 格式驗證:確保請求符合預期 schema

Pydantic 憑藉強大的類型系統和驗證規則,為 AI 應用提供了出色的驗證支持:

from pydantic import BaseModel, Field, validator
from typing import List, Optional

class ChatRequest(BaseModel):
    messages: List[dict] = Field(..., min_items=1, max_items=100)
    max_tokens: Optional[int] = Field(512, gt=0, le=4096)
    temperature: float = Field(0.7, ge=0.0, le=2.0)
    
    @validator('messages')
    def validate_messages(cls, v):
        total_tokens = estimate_tokens(v)
        if total_tokens > 8000:
            raise ValueError('消息總令牌數超出限制')
        return v
上下文檢索與 RAG 實現

檢索增強生成(RAG)已成為生產級 AI 應用的核心組件,使模型能夠訪問最新信息和領域專屬知識。上下文檢索階段涉及多項複雜操作:

  • 向量相似度搜索:將用户查詢轉換為嵌入向量,從向量數據庫中查找語義相似的文檔。嵌入模型的選擇對檢索質量影響顯著,OpenAI 的 text-embedding-3 及開源替代方案(如 BGE)均表現出優異性能。
  • 混合搜索:結合向量相似度與傳統關鍵詞搜索以提升召回率。該方法對包含特定術語或專有名詞的查詢尤為有效——此類內容在向量嵌入中可能表示不足。
  • 重排序:使用專用模型對檢索到的文檔按查詢相關性重新排序。來自 sentence-transformers 庫的交叉編碼器模型可顯著提升檢索質量,但會增加額外計算開銷。

5. 集成基礎設施的智能體架構流程

AI 智能體代表了 AI 應用的下一代演進——超越簡單問答,邁向具備複雜推理和行動能力的系統。智能體的基礎設施需求比傳統模型服務更為複雜,因其需要編排多個服務、維護長對話狀態,並與外部系統集成。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用户輸入流程:用户輸入 → 意圖分類 → 規劃服務 → 智能體執行 → 響應輸出

智能體規劃與推理系統

規劃服務負責將複雜用户請求分解為可執行的子任務,包括理解用户意圖、識別達成目標所需步驟,以及創建考慮可用資源和潛在故障模式的執行計劃。

現代規劃系統採用融合經典 AI 規劃技術與 LLM 推理的複雜算法,需重點考量:

  • 任務依賴:部分子任務需在其他任務完成後執行
  • 資源約束:可用工具、API 限流及計算資源限制
  • 不確定性處理:計劃需能抵禦故障和意外情況
  • 優化目標:平衡結果的速度、成本與質量

推理引擎採用不同的認知架構解決問題:

  • 思維鏈(CoT)提示:引導模型逐步推理,顯著提升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基礎設施需支持流式響應,以向用户展示推理過程。
  • 思維樹(ToT):同時探索多條推理路徑,維護可能的解決方案樹,並通過搜索算法尋找最優路徑。該方法需更多計算資源,但能顯著提升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案質量。
  • 反應式推理(ReAct):交替進行推理與行動,允許智能體在推進解決方案的過程中收集信息並完善理解。該方法需要複雜的狀態管理和工具集成能力。
工具集成架構
  • 工具發現與註冊:生產級智能體系統需具備動態工具發現機制,支持在不中斷系統的情況下添加新能力。通常通過服務註冊中心實現——工具可在此註冊自身能力、輸入/輸出 schema 及運行特性。
  • 工具執行沙箱:當智能體可執行任意工具時,安全性至關重要。容器化、網絡隔離和資源限制是防止惡意或存在漏洞的工具危害系統安全與穩定性的核心手段。
  • 工具性能監控:每個工具集成點均需監控性能、可靠性和成本指標,這些數據將反饋至規劃系統,為工具選擇決策提供依據。

結語

本文作為 AI 基礎設施系列文章的第二篇,詳細解析了 AI 基礎設施棧的部分核心層級——從 AI 網關、負載均衡、服務編排,到 AI 服務層架構,再到推理流程與智能體架構流程。系列後續文章將聚焦 AI 基礎設施的計算、存儲和可觀測性棧,涵蓋遙測、合規性、安全性、性能優化等關鍵主題,並提供更深入的優化解析。

user avatar linx 头像 joe235 头像 uwatechnologies 头像 morimanong 头像 crow_5c1708a9c847d 头像 laughingzhu 头像 ai4ai 头像 finally_m 头像 fengqingxuesheep 头像 zhishaofei3_586768cab32fd 头像 xiangchujiadepubu 头像 luomg1995 头像
点赞 20 用户, 点赞了这篇动态!
点赞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