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架構師的悲哀:80%的人都在用錯誤的方式理解Zachman! - 动态 详情

文 / 勇哥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在上一篇文章《別再空談企業架構!TOGAF 的 4A 模型讓你的技術投入至少省 50%!)》中,我們聊了TOGAF框架的核心實踐,今天我們來拆解另一個經典的企業架構框架——Zachman框架。如果你覺得企業架構"太抽象、難落地",那Zachman的6×6矩陣絕對是你的"架構導航儀"。

作為在企業架構領域摸爬滾打10多年的"老司機",從參與指導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到集團級數字化轉型以及互聯網平台打造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Zachman框架不是"花架子",而是幫你"想全、想透、想細"企業架構的實用工具。

核心觀點:Zachman框架是企業架構的"全景地圖",讓不同角色用統一的"語言"討論同一個架構問題。俗稱:"包公斷案——看人説話"

一、Zachman框架:為什麼它是企業架構的"地圖冊"?

接下來我們還是以建築施工來做比喻,假設你要建一座"企業數字大廈":

業主只關心"這樓是做什麼用的",設計師考慮"這樓怎麼佈局",工程師關注"用什麼材料建",施工隊想知道"先砌哪面牆"——大家説的都是"同一座樓",但角度完全不同。

Zachman框架就像一本"建築地圖冊",裏面有:

  • 規劃圖:給業主看的"這樓是做什麼的";
  • 設計圖:給設計師看的"房間怎麼佈局";
  • 施工圖:給工程師看的"鋼筋怎麼布";
  • 竣工圖:給運維人員看的"水管電路在哪"。

一句話,Zachman讓所有人"説同一種語言",避免"雞同鴨講"的溝通成本。

二、Zachman的6個視角:不同角色的"關注點"

Zachman矩陣的第一維是"誰在看",也就是6個不同角色的視角:

01 規劃者(Planner)視角:企業高層的"戰略藍圖"

一句話概括:規劃者視角回答"企業要做什麼",是整個架構的"頂層設計"。

核心內容:

  • 業務目標:比如"5年內成為行業前三"、"降低運營成本30%";
  • 價值主張:我們能為客户解決什麼問題?比如"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 資源配置:錢、人、技術怎麼分配?比如"投入2000萬用於XX平台建設"。

實戰要點:

  • 用"業務語言"説話:別和CEO聊"微服務架構",要聊"如何用系統和功能來支撐業務快速擴張,實現5年內成為行業的Top3",要聊怎麼改進業務流程或者開發流程或者是運營規則,才能讓運營成本降低30%;
  • 關注"為什麼做"而非"怎麼做":規劃者只需要知道"我們要建信息化平台/數字化平台/互聯網平台,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完成",不需要知道用Java還是Python開發,也不需要知道用什麼數據庫。

適用場景:企業戰略規劃、項目啓動會、年度IT預算評審等。

02 所有者(Owner)視角:業務負責人的"需求清單"

一句話概括:所有者視角回答"業務需要什麼功能",是連接戰略和執行的"橋樑"。

核心內容:

  • 業務流程:從"客户下單"到"售後服務"的完整流程;
  • 業務規則:比如"客户等級劃分標準"、"折扣規則";
  • 關鍵指標:怎麼衡量業務成功?比如"訂單轉化率"、"客户滿意度"。

實戰要點:

  • 畫出"業務流程圖":用ProcessOn、WPS、Visio等工具畫流程圖,讓所有人看明白業務是怎麼跑的,包括"客户下單"到"售後服務"的每個步驟;
  • 明確"業務邊界":列出每個步驟裏面的工作內容清單,明確各部門和人員的職責,比如銷售部門管什麼、客服部門管什麼,避免"職責不清"。

適用場景:業務需求調研、流程優化項目、跨部門協作會議。

03 設計師(Designer)視角:架構師的"設計方案"

一句話概括:設計師視角回答"系統應該怎麼做",是把業務需求變成技術設計的"轉換器"。

核心內容:

  • 系統架構:各個系統怎麼組合?比如ERP、CRM、OA的關係;
  • 數據模型:客户、訂單、產品等核心數據怎麼定義,包括字段、關係、約束等;
  • 交互設計:系統之間怎麼通信?比如通過API、消息隊列、數據庫複製等。

實戰要點:

  • 用"架構圖"説話:畫系統拓撲圖、應用架構圖、數據關係圖等,讓技術團隊看懂系統和功能的實現方式;
  • 考慮"擴展性":設計時要儘量在參考CAP理論與BASE模型下更多地去考慮系統的擴展性,比如設想"如果業務量翻10倍,系統還能用嗎?"。

適用場景:系統架構設計、技術方案評審、IT規劃討論。

04 構建者(Builder)視角:開發者的"實現藍圖"

一句話概括:構建者視角回答"具體怎麼實現",是開發人員的"施工圖紙"。

核心內容:

  • 技術選型:用什麼編程語言、框架、數據庫;
  • 模塊劃分:系統拆成哪些模塊,每個模塊做什麼;
  • 接口定義:每個API的參數、返回值、錯誤碼。

實戰要點:

  • 寫"詳細設計文檔":包含類圖、時序圖、數據庫表結構等,讓開發人員能直接按圖編碼;
  • 定"開發規範":代碼風格、命名規範、註釋要求,保持團隊一致性。

適用場景:開發啓動會、代碼評審、技術培訓。

05 集成者(Integrator)視角:運維人員的"部署手冊"

一句話概括:集成者視角回答"系統怎麼部署運行",是確保系統穩定上線的"保障"。

核心內容:

  • 部署架構:服務器怎麼配置、網絡怎麼連接;
  • 集成方案:新舊系統怎麼對接?數據怎麼遷移?
  • 運維流程:監控告警怎麼設置?故障怎麼處理?

實戰要點:

  • 寫"部署文檔":包含詳細的安裝步驟、配置參數、注意事項;
  • 做"應急預案":系統掛了怎麼辦?數據丟了怎麼恢復?

適用場景:系統上線、環境遷移、運維交接。

06 運營者(Operator)視角:最終用户的"使用指南"

一句話概括:運營者視角回答"系統怎麼用",是面向最終用户的"操作手冊"。

核心內容:

  • 用户界面:系統的説明書、操作手冊的流程是否清晰?按鈕位置是否合理?
  • 使用流程:用户完成一個任務需要點擊幾步?
  • 幫助支持:遇到問題怎麼辦?有沒有操作指引?

實戰要點:

  • 做"用户測試":找真實用户試用,收集反饋;
  • 寫"操作手冊":用錄視頻或者截圖+文字説明,讓用户一看就懂。

適用場景:用户培訓、系統優化、體驗改進。

三、Zachman的6個維度:架構的"6個要素"

Zachman矩陣的第二維是"看什麼",也就是6個不同的描述維度:

01 數據(Data)維度:回答"有什麼信息"

一句話概括:數據維度關注"企業有哪些核心數據",是整個架構的"血液"。

核心內容:

  • 數據實體:比如供應商、客户、產品、訂單、員工;
  • 數據關係:客户和訂單的關係,產品和庫存的關係;
  • 數據屬性:每個數據實體有哪些字段?比如客户有姓名、電話、地址。

實戰示例:
在電商系統中,數據維度要定義清楚"用户"、"商品"、"訂單"、"支付"等核心數據實體,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比如:一個用户可以下多個訂單,一個訂單包含多個商品)。

02 功能(Function)維度:回答"做什麼事情"

一句話概括:功能維度關注"系統能做什麼",是架構的"骨架"。

核心內容:

  • 業務功能:比如用户註冊、商品搜索、下單支付;
  • 功能模塊:將相關功能組合成模塊,比如用户管理模塊、訂單管理模塊;
  • 功能流程:功能之間怎麼串聯?比如從商品詳情到下單支付的流程。

實戰示例:
比如在OA系統中,功能維度要明確"請假申請"、"審批流程"、"考勤統計"等核心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調用關係。

03 網絡(Network)維度:回答"在哪裏做"

一句話概括:網絡維度關注"系統在哪裏運行",是架構的"地理分佈"。

核心內容:

  • 物理位置:服務器放在哪裏?是本地機房還是雲服務器?雲服務器的話是單機房還是多機房?
  • 網絡拓撲:系統之間怎麼連接?用什麼網絡協議?
  • 訪問方式:用户怎麼訪問系統?是PC端還是移動端?

實戰示例:
一個全國性企業可能有深圳總部、上海分公司、廣州分公司,網絡維度要考慮三地系統如何互聯,數據如何同步。

04 人員(People)維度:回答"誰來做"

一句話概括:人員維度關注"誰在使用和維護系統",是架構的"使用者"。

核心內容:

  • 角色定義:系統有哪些角色?比如管理員、普通用户、訪客;
  • 職責劃分:每個角色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怎麼控制權限?
  • 組織結構:IT團隊怎麼分工?是按技術棧還是按業務域?

實戰示例:
在CRM系統中,人員維度要定義"銷售經理"、"銷售人員"、"客服專員"等角色,以及每個角色的權限範圍。

05 時間(Time)維度:回答"什麼時候做"

一句話概括:時間維度關注"系統在什麼時間運行",是架構的"時間軸"。

核心內容:

  • 業務週期:比如日報、週報、月報的生成時間;
  • 處理時效:訂單多久內要處理?數據多久同步一次?
  • 計劃安排:系統開發、上線、維護的時間計劃。

實戰示例:
在供應鏈系統中,時間維度要考慮"供應商送貨時間"、"庫存預警時間"、"生產計劃時間"等關鍵時間點。

06 動機(Motivation)維度:回答"為什麼做"

一句話概括:動機維度關注"系統建設的原因和目標",是架構的"指南針"。

核心內容:

  • 業務目標:系統建設要達到什麼業務目標?比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 價值主張:系統能為企業帶來什麼價值?
  • 成功指標:怎麼衡量系統是否成功?比如用户滿意度、業務增長。

實戰示例:
建設ERP系統的動機可能是"整合各部門數據"、"提升決策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這些動機要在架構設計中貫穿始終。

四、Zachman矩陣實戰:6×6的落地指南

4.1 不同企業規模的應用策略

大型企業(1000人以上):完整應用,建立架構治理

  • 策略:構建完整的6×6矩陣,覆蓋所有視角和維度;
  • 重點:建立"架構治理委員會",定期評審架構變更;
  • 工具:使用專業的企業架構工具(如Archi、EA)管理矩陣。

中型企業(100-1000人):聚焦核心,分步實施

  • 策略:先覆蓋"所有者+設計師"兩個視角,"數據+功能"兩個維度,逐步完善其他維度;
  • 重點:解決"業務需求和技術實現脱節"的問題;
  • 工具:用ProcessOn、WPS、Visio畫簡化版矩陣,逐步完善。

小型企業(100人以下):輕量應用,解決痛點

  • 策略:重點關注"設計師+構建者"視角,"功能+數據"維度,其他視角和維度可以弱化甚至忽略;
  • 重點:解決當前最緊迫的業務痛點、系統的卡點,讓業務和系統能夠順暢合作;
  • 工具:用簡單的思維導圖工具(如XMind)記錄關鍵架構決策。

4.2 應用Zachman的4個關鍵步驟

步驟1:明確目標和範圍

  • 先想清楚"為什麼要用Zachman?"、"要解決什麼問題?"、"覆蓋哪些業務領域?"——別一開始就想做"完美矩陣",先解決核心問題。

步驟2:組建跨職能團隊

  • 一定要拉上業務、技術、運維等不同角色的人一起參與,否則矩陣會變成"IT自嗨"。

步驟3:逐層填充矩陣

  • 從高層視角開始(規劃者、所有者),再到技術視角(設計師、構建者),最後到運維視角(集成者、運營者)——確保"戰略-業務-技術"層層落地。

步驟4:持續更新和維護

  • Zachman矩陣不是"一次性工作",要和業務變化保持同步。比如業務流程變了,要及時更新矩陣中的"功能維度"和"時間維度"。

五、實戰經驗分享:避免Zachman的3個常見陷阱

做了這麼多年Zachman框架落地,我踩過的坑比見過的架構圖還多,總結3個最實用的經驗:

經驗1:別把Zachman當"萬能工具"

  • Zachman適合"梳理和溝通架構",不適合"具體實施"。它是"地圖",不是"GPS導航"——告訴你"要去哪裏",但不會告訴你"每一步怎麼走"。想知道具體怎麼走還是得參考TOGAF的ADM流程,它能給你"詳細的實施路徑"。

經驗2:避免"矩陣過載"

  • 別試圖在一個矩陣裏放"所有信息",那會變成"信息垃圾場"。對不同角色,只展示他們關心的部分——給CEO看的是戰略層,給開發看的是實現層。

經驗3:用"故事化"方式溝通

  • 別跟市場和業務人員聊"6個視角×6個維度",要和他們聊"這個架構如何幫助你們提高銷售額","這個功能如何提升他們的效率,降低成本"。用業務場景講故事,比用矩陣講理論更有效。

六、總結與行動建議

Zachman框架不是"複雜的理論",而是幫你"想全、想透、想細"企業架構的實用工具——它讓不同角色用統一的"語言"討論架構,避免"雞同鴨講"的溝通成本。

給技術管理者的3個行動建議:

  1. 從小處着手:選一個核心業務流程(比如訂單流程),先用Zachman分析清楚,跑通後再擴展;
  2. 拉業務一起玩:別搞"自嗨架構",一定要讓業務負責人蔘與進來,否則架構會脱離業務;
  3. 持續優化迭代:架構是"活的",不是"死的",要根據業務變化持續調整和完善。

記住Zachman的核心邏輯:先明確"誰在看(視角)",再確定"看什麼(維度)",最後填充"具體內容"——這樣畫出的"架構地圖",才能真正指導企業的技術架構設計。


關於作者:勇哥,10多年的開發和技術管理經驗,從程序員做到企業技術高管。目前專注架構設計和人工智能應用實踐,歡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學習和交流。

互動話題:你在使用企業架構框架時,遇到過"業務不理解"、"落地困難"的問題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怎麼解決的。

原創不易,如果覺得有幫助,請點贊、在看、轉發三連支持!

共同探討

user avatar u_17397181 头像 u_15214399 头像 lenglengdechaomian 头像 jianweilai 头像 nocobase 头像 fiveyoboy 头像 yeshan333 头像 cryptorzz 头像 coderdd 头像 ponponon 头像 smartbidashuju 头像 old_it 头像
点赞 19 用户, 点赞了这篇动态!
点赞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