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項目效率翻倍,做對了什麼? - 动态 详情

從手忙腳亂,到遊刃有餘。



【一】



在項目一期開發樓裏App的時候,經常因為事情多而手忙腳亂。

上午的事情做不完,就順勢推到下午和晚上,下午和晚上的事再找時間補,這樣一來很多事都在混亂中推進。

萬事開頭難,因為起初的事很多。

把獨立開發當成半個創業項目,必然要解決產品和銷售兩個關鍵問題,這個過程中,會面對很多不確定性,需要做各種嘗試。

還要在執行中反思,好的方向加強,差的點改進或放棄。

所以在項目一期的兩個月中,不僅執行節奏混亂,其實心態也七上八下沒個準頭,不過在樓裏App發佈和推廣完成之後。

很多事,心裏有數了。

雖然這個階段節奏不太好,但是處在積極性非常高的狀態,並且重要的事情都做的很紮實,比如源碼工程,項目管理,工具使用等。

每一步都不會白走,這也給下個階段打下了基礎。



【二】



在項目二期開發樓裏Web網站的時候,執行上游刃有餘,心態上從從容容。

App產品在9月上旬結束,Web產品9月中旬開始設計,到10月中旬開發完成,整個開發週期大概是25天左右,核心的結果產出還是兩個方面。

AI知識庫,樓裏Web網站。

AI知識庫整理與記錄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習、技術實踐、項目應用全過程,構建一個結構清晰、內容實用、持續更新的AI學習與實踐資源庫。

知識庫記錄的內容,都是在做產品的4個月中,在AI領域的實踐和探索。

樓裏Web網站聚合AI有趣的功能,基於大模型的調研建議和樓裏App的功能遷移,主要開發了創意工具,生活助手,文案大師,智能體,4個板塊10個功能,羣聊目前只在App中。

礙於個人能力限制,選擇的功能都簡單且實用。

雖然項目二期的產出不少於一期,但使用的時間卻縮短了一半。



【三】



工作效率之所以翻倍,既有主觀的原因,也存在客觀的條件,不過總結起來主要就是3個方面:

心態穩定,編程能力提高,項目經驗沉澱。

心態上的穩定,主要來自產品一期的驗證結果,在推廣週期結束之後,系統的整理了各種相關的數據,大概清楚了問題所在,分析了三條主線的性價比。

「七號樓」內容符合預期,「樓裏App」低於預期,「獨立開發者」知識庫超出預期。

寫了十年後端服務,前端幾乎都依賴AI編程。

經過兩個多月的實踐,已經慢慢的積累了基礎能力,在網站開發的過程中,解決很多問題已經信手拈來,而比較難搞的網站模板,初始的源碼工程和樣式,直接使用Manus生成,效率非常高。

服務端工程是App和網站共用一套,模型的集成和Api調用都已封裝,可以靈活動態的調整,所以並沒有牽扯很多二期開發的時間。

由於獨立開發事情繁雜,從開始就搭建了項目文檔庫。

把規劃和任務項做好,沉澱經驗和各種效率工具,完整的記錄自己做產品的過程,這樣很容易打造高效的流程,比如產品開發任務,社媒內容管理,提效工具的使用。

上輩老人常説的一句話:活幹多了會偷懶。

最重要的產品,當然要單獨説,在整個項目二期的過程中,都在下意識探索一個問題:AI到底能替我做好哪些事?

在樓裏網站的開發過程中,項目規劃參考GPT5建議,網站模板智能體生成,核心功能借助大模型調研,前端開發更是清一色的AI工具。

1

內容繁多且細節,完整的記錄在「AI知識庫」中,七號樓私信「樓裏」直接查看。



【四】



從職場跳到獨立開發模式,已經走過了四個月的時間,近期也在整理部分關鍵數據,來看一看真實的結果和效果如何。

寫到這裏,內心忽然一陣自嘲。

以前還在廠裏搬磚的時候,厭煩各種花裏胡哨的項目和流程管理,尤其是用結果數據分析效果,在營銷和廣告項目中分析過幾百個指標。

當自己開始折騰項目,曾經討厭的事情依舊討厭,但是絕對的理解和認可。

獨立開發做產品,這麼一個弱小的項目,都踩了一個又一個坑。

可想而知企業裏:那些幾十人上百人的長週期項目,如果出現錯誤沒有及時調整,會帶來什麼樣的損失。

所以在獨立開發的兩個週期中,一步一個腳印,產品儘自己的努力去嘗試,在過程中做好項目管理,不斷的提升能力總結經驗,爭取跨一個台階。

雖然偶爾迷茫,但有來時的方向。




交代一下產品進度:《樓裏-Web網站》已發佈,《樓裏App-iOS版》已上架。

🛰七號樓私信「樓裏」自動獲取:《樓裏App-安卓版》《AI知識庫》、《獨立開發者》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