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獨立開發4個月,0到1之後怎麼辦? - 动态 详情

客觀看數據,主觀聊現實。



【一】



2025年七月初,從職場出來獨立做產品,擦着人工智能的邊,歷經4個月的時間:

運營七號樓的社媒賬號,上線了樓裏產品的App和Web網站,開源了《獨立開發者》和《AI實踐》兩款知識庫。

用蓋樓的方式説:基線畫好了。

產品加內容的方式,從流程和結果上看絕對可行,並且是性價比高的組合,只不過對執行的節奏要求很高。

心情上容易亂,手上的活經常荒。

從10月31號的結果來説,肯定是算不上夠看,不過從7月1號的預期講,確實按照開始的計劃,完整的走完了0到1的全過程。

到這裏問題變了:從1到2該怎麼辦?



【二】



理性的分析結果如何,必須從客觀的數據入手,不能單純主觀的揣測效果。

這裏岔開説一句,以前在公司做複雜的項目,最頭疼的就是產品發佈後的效果分析,指標分門別類的採集一大把。

接着一羣人開會,各自據理力爭,各種甩鍋。

現在自己撲騰項目,從心底裏承認,企業裏的那套方法和流程,至少大部分可以搬過來套用,加班除外

説3組代表性的數據,全部都取最小值,並且都是自然流。

原始數據,博客和Git基本是以前的關注,社媒也有多年的積累。

博客:35000人,Git倉庫:1000人,社交媒體:6000人。

賬號關注,七月之後的數據。

公眾號:1000人,知識庫:200人,樓裏註冊:50人,每天增量:5-10人,軟文產品轉化:10%。

內容數據,4個月100條內容,其中有熱度的就5條,稱得上爆款的只有一條,效果如下。

閲讀量:10000人,互動:200人,關注轉化:100人,產品引流,10人。

不同標籤的數據都分析過,比如人工智能,開發者,軟廣和硬廣等,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數據中,最關注的就三個。

每天增量:代表運營的效果;公眾號:最想做好的流量賬號;產品註冊:項目的方向和目標。

現狀就是這樣,要説非常差吧,也的確有穩定的增長,要説非常好吧,這種瞎話説不出口,其中的問題下面會單獨分析。

六個字形容:有口氣,微活感。



【三】



客觀看待事情,有利於主觀做決策,但是沒有決定性的作用,硬着頭皮向前走才是常態。

在內容裏,經常出現兩種聲音:

一是覺得在單純做內容,二是覺得產品做的不行。自己現在想想説的都對,個人的時間和能力,確實難以把整個項目拉扯出高度。

當初的想法:先把事情做出來。

項目中的產品,技術,內容,運營等方面,個人能力都不突出,很多都得現學現賣,幻想是如果可以高效的執行起來,也許能組合出意想不到效果。

所以做內容,發佈產品,然後組合運營,就是性價比高的思路。

項目從簡單做複雜,會形成競爭力,產品可以被複制,但內容的影響無法輕易粘貼。

其中任何一個維度,想在市場中打出競爭力,從心底裏説,都不是我這個十年後端開發,能夠做到的,只好從項目的角度先試試深淺。

做出來到做成,其中不知道埋過多少人的付出。



【四】



此前聊過項目的週期是6個月,每2個月算一個版本,一期是樓裏App,二期樓裏Web網站,三期方向還在搖擺中。

這個階段收尾,會安靜的糾結幾天。

雖然項目只處在長征的第一步,但在4個月的過程中,把自己對互聯網和職場的理解,來了一把重構。

先從產品説起,這是討論聲音最多的點。

從App開始設計到落地,再到發佈上線和推廣,自己都處在比較忐忑的狀態。

很簡單,心裏沒底。

從頭到尾都知道,後端開發首次獨立做產品,不可能第一把就成,目的就是在AI賽道里扔一款產品進去,看看怎麼發佈,怎麼運營,怎麼個事。

除了App上線的教程文得到好評,像推廣,運營,產品等,都是清一色的差評。這些問題在產品二期,都沒有再次踩雷。

不過像產品價值,定位,意義,這幾個理論問題,只有一絲抽象的理解。

產品從App到網站,從開發到推廣,流程在兩個版本完整的跑了兩遍,產品一期是內容和開發並行,產品二期是先完結開發,再集中做內容營銷,再加上以前單純寫內容的經歷。

可以討論另一個熱議問題:內容和產品哪個重要?

此前聊過,個人更看重內容。

從兩個階段的實踐數據看,內容和產品並行效果最好,產品一期在內容上的討論,給自己帶來很多正面的幫助,產品二期雖然執行節奏好,但是內容和產品有點脱節,自媒體的關注增長明顯下降。

內容和產品,就像直播間賣貨一樣,產品或商品可以換,內容和直播間很難換。



【五】



再來説做內容,這真的是件容易讓人焦慮和頭疼的事。

重心在圖文筆記,製作效率最高。

記錄和總結獨立做產品這件事,瀏覽和討論以及關注,在內容裏是數據最好的;發過幾篇教程類文章,雖然評價都不錯,但閲讀和互動數非常低;產品營銷的推廣筆記,數據的效果看很一般,先關注賬號再註冊產品,大概是10%的比例。

寫篇優質長文最多2天,但製作一條優質視頻目前還不會。

在視聽類內容上,拍過幾條日常,其餘都是文字直接生成對話播客,視頻的製作效率遠低於圖文,暫時還沒有深入花心思的想法,單純用來做內容分發和引流。

內容從長期上考慮,是做體系化的知識庫。

項目一期開源《獨立開發者》知識庫,項目二期開源《AI實踐》知識庫,從兩個版本的推廣來看,知識庫的流量遠高於產品,每個知識庫的整理都至少需要2周時間。

不過有個被網友詬病的地方,知識庫的地址必須通過公眾號私信「樓裏」自動獲取,最初也搖擺過用不用這種方式,但為了把核心的公眾號先做起來,只能硬着頭皮先這樣執行,從數據上看至少帶來200多的關注。

所以如何做內容?就是用心記錄過程。

圍繞獨立做產品這件事,從自己實踐的角度切入,真實的記錄每一步的情況,以此獲取最低成本的推廣渠道,如果產品能做出競爭力,兩者必然能產生相輔相成的組合效果。

這裏討論另一個熱點問題:30歲以上的程序員,到底何去何從?

以前我也相信:技術深度和廣度,會成為職場的競爭力,當然現在也不懷疑。可真正的問題是,供需關係會給這種競爭力打折,有句話這麼説:市場永遠是對的。

那麼何去何從?無論從事什麼去往何方,對大多數的崗位來説,都是直接或間接的面對產品和流量的問題,這也是近幾年最卷的兩個方向,嘗試的手段更是五花八門。

不想在職場卷大葱,所以選擇自己找出路,七號樓做流量和樓裏做產品。



【六】



聊完上面的過程,可能有網友認為:這不是做出眉目了嗎?為什麼還會有迷茫感?

有個關鍵問題不好解:每天的增量不夠。

上面給出的一個數據指標:每天增量:5-10人,產品註冊可能會有1人,要知道這只是個平均數,如果內容的質量和數據都高一點,也出現過連續30人增長的情況。

有價值的內容,基本來自實踐分析,自己也不具備憑空捏出來的能力。

職場十年,見過很多新公司或新項目,只運營短短三五個月就關停,也從最初的罵罵咧咧,到後來理解了及時止損。

面對不確定性,雖然樂觀有用,但結果不樂觀是常態。

每天增量低於預期,必然會認為是自己能力不足,這意味着繼續做下去需要很久,才有可能看到想要的結果。

有句簽名用過很久,時間在走人在變。

從職場離開,是相信能把這個項目,按照自己的預期拉扯出來,規劃3個版本已經走完2個,增長始終不能穩定在預期之內,等於把項目中的幾條線打了個結,能不能解開還得試試才知道。

有個朋友説過,定期扔家裏的東西,才能看着開闊。

在項目中,一期試過產品和內容並行,二期試過先產品後內容,如果開始三期,不排除先內容後產品,希望在方式的變化中,找到做增量的解法。



【七】



每次遇到難解的情況時,總會想一想矛盾論。

在現在的問題中,哪些必須解決,哪些可以放一放,哪些問題解決之後可以影響其它問題,當然一切的一切都要先考慮自己能力不足的問題。

在四個月的時間中,七號樓的內容,樓裏的產品,開源知識庫,這三條線自己都非常看好,組合起來的效果也不錯,運營的性價比也很高。

手心手背都是那啥,幻想的方式就是一齊長肉。

人總在主動或被動的向前走,有些問題會消失,有些問題會遇到,有時候還會迷路。




交代一下產品進度:《樓裏-Web網站》已發佈,《樓裏App-iOS版》已上架。

🛰七號樓私信「樓裏」自動獲取:《樓裏App-安卓版》《AI知識庫》、《獨立開發者》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