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同事是會感知、能決策的“智能體”,你的價值將如何重新定義?
從軟件工具到AI同事:企業服務賽道迎來範式革命
近日,在一年一度的行業大會上,國內頭部企業管理軟件廠商金蝶宣佈,將其核心品牌全面升級為“AI”,並旗幟鮮明地指出:“企業管理軟件已進入AI時代。”
這並非個例。從全球的Salesforce、SAP,到國內的各大廠商,在基本完成“雲轉型”後,向“AI轉型”已成為整個企業服務賽道共同的課題與明確的下一站。
“智能體”成為新熱點,組織架構正被重塑
行業關注的焦點,是一種被稱為“智能體”的新形態。它不再是 passively waiting for commands(被動等待命令)的工具,而是具備自主感知、決策能力的AI實體。
目前,市場上已出現用於毛利分析、報價、ESG等領域的專用“智能體”,它們可以“開箱即用”,直接替代大量重複性的分析、文書與決策支持工作。這意味着,企業的組織架構正從傳統的金字塔型,轉向一種類似“神經網絡”的新型結構,部門之間的邊界被打破。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管理者角色的顛覆。有觀點指出,未來的管理者核心職責不再是“管控”,而是“提供精神激勵與情緒價值”,因為他們帶領的團隊中,可能包含幾十甚至上百個這樣的“智能體同事”。
AI投入是共識,但人才缺口是最大挑戰
儘管AI技術的商業化模式尚在探索,但其降本增效的巨大潛力已是行業共識。業界普遍認為,儘管前期是增量投入,但從長週期看,AI將顯著降低企業總體運營成本。
然而,比技術投入更緊迫的,是人才缺口。當“智能體”開始承擔常規工作,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追求“人員規模”轉向追求“人才密度”。能夠駕馭AI技術、具備AI思維,並能將之應用於業務創新的複合型人才,正成為市場上最稀缺的資源。
成為AI時代的“高密度”人才:你準備好了嗎?
這場變革不是未來時,而是現在進行時。對於每一位職場人而言,一個問題浮出水面:當你的部分工作可以被“智能體”替代時,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答案在於,成為那個懂AI、能創新的“高密度”人才,成為AI技術的駕馭者,而非被替代者。
當金蝶這樣的行業巨頭已全力駛向AI的星辰大海,你準備好了嗎?在這個管理者需要領導上百個“智能體”的時代,唯有主動進化,才能在這場變革中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