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ies

Detail Return Return

互聯網人的出路在哪? - Stories Detail

這幾天騰訊阿里又傳出裁員的消息,據説比例很高,可能達到30%。從20年開始,裁員一輪接着一輪,互聯網企業股價普遍跌了一半以上,甚至某些企業跌掉了90%,互聯網行業正在發生鉅變,處在鉅變中的互聯網人,出路在哪?有些大廠員工逃離一線,回老家體制內或者國企,有些二三線城市程序員離開國企去大廠,什麼才是更好的選擇?

年輕人的預期管理

過去十幾年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成就了一大批人,有很多的造富神話:某某企業上市,核心員工財務自由、大廠P8年薪200萬以上、應屆生年薪50萬……

但現在風向變了,在政策壓力下,互聯網行業不再是資本的寵兒,本身業務擴張也乏力,由增量變成存量,大部分的互聯網企業過的並不是那麼舒服。但年輕人對未來的預期還停留在高增長、高收入,對未來生活的期望也很高,忽視了社會和行業的發展趨勢。

95後、00後們需要意識到,對絕大多數人來説,收入持續的高增長是不可能的,必須學會管理好自己的預期。尤其要控制自己的槓桿率,消費品不要貸款,資產類貸款控制好月供,不要過高的負債。同時,對自己能力有一個明確的評估,不要關注當前薪資,而是評估以自己的能力在人力市場上能值多少錢,在這個數值下規劃自己的消費和投資。不要讓預期和現實的巨大差距影響自己的幸福度。

互聯網行業的前景

這個問題很大,也很難一句兩句講清楚,但有一點可以明確,互聯網的高光不在。從去年開始,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頻繁,給很多企業開了天價罰單,像阿里、美團、滴滴、騰訊,都有意的進行戰略收縮,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到民生的行業。對大企業的監管,直接導致了資本流入的減少,很多創業型企業很難融資,在之前,這類企業開出的薪水往往會高於大廠。 不知道未來對互聯網企業的監管會不會更嚴,互聯網行業會不會像K12一樣,成為民生行業?互聯網還能不能成為農村孩子翻身的機會?

在逆勢中尋找機會

雖然互聯網行業整體前景不明朗,但在具體細分行業,還是有一些機會。一方面國家大力發展新基建,像AI、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雖然有點虛,但是也是一個避險的去處。另外像工業互聯網、鄉村振興等方向,也有一些機會,當然薪資可能比互聯網要低一些,但作為避險策略,進行戰略性收縮也是可行的。

同時在一些基礎軟件領域,也有一些機會,相對於互聯網的業務層,基礎軟件領域收到的衝擊不會那麼明顯,而且這些領域客户粘性非常高,一旦打開市場後續發展很快。像一些操作系統、數據庫內核、雲原生操作系統等等。

永遠保留PlanB

沒有一個行業是經久不衰的,把所有賭注壓在一個行業是不明智的行為。永遠要有自己的B計劃,像我瞭解到的,很多互聯網人會去考一個教師資格證,當風險落到自己頭上時,可以先找個學校教書。有些人回去研究投資理財,希望在行業沒落之前有足夠的被動收入。有些人會去做自媒體,做公眾號,讓自己在工作之外有一份保障。

但我們最需要提高的,是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能力,去了解這個社會的運行機制,儘可能的去避險,或者退一萬步講,就算避不開,至少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生活的最終目標

這段來自一位媒體前輩「bian斯基」的微博,分享給各位:

我至今認為,自己如果去打工,只值一年30W。

一年下來,如果多掙了,我肯定一次性花完。

房貸車貸,永遠按照老婆20我30來計劃,加槓桿是不可能加槓桿的。

如果有孩子的話,養娃開支也只能按照這個水平計劃。

跟無產階級資產階級沒有什麼關係。我有一家公司,包括我自己,大家離開這個公司都會掙更多,但是在一起工作大家更快樂。

這種生活方式的原因,純粹是不相信我能比很多自己見過的更優秀的人掙更多。

然後是不相信錢,不相信超額的錢能夠解決人的困境。

人們想要自由地生活,首先得相信人可以自由地生活,然後是堅持自己必須自由地生活。

跟我同時代的很多人,一邊説着要自由,別人多給一級工資就奔過去,這種人是不配自由的。

就個人來説,我其實建議普通人躺平,別把過多的精力放到暴富上。

知道自己就這點本事了,降低生活的物慾,把消費降下來,別亂折騰,好好過日子。和自己妥協,接受自己的無能為力。

但有能力的人,可以在危險中尋找機會,每次行業洗牌,都是實現跨越的機會。

Add a new Comments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