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大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從杭州郊區趕去上海浦東「陸家嘴四件套」附近參加了「首屆數字遊民大會·上海站」。
之前看到要在雲南大理舉辦「首屆數字遊民大會」時,我的內心十分激動,超級想去!但計算下兩人的路費、住宿費等成本,我立馬蔫兒了——無收入的我們負擔不起……
沒過幾天又得知取消了,我心中的遺憾指數直線下降!嚕啦啦嚕啦啦嚕啦嚕啦嘞~
後來,「首屆數字遊民大會」以「北上廣」三個分站的形式「復活」;上週二驚喜地看到要於週六舉辦上海站的消息,這回可不能錯過了!
開場時,主持人問在場的幾十位與會者:「有多少人是在上海正常上班但想成為數字遊民的?」
好像有一半以上的人舉手,而我猶豫了下——
我想成為數字遊民,但不在上海上班,舉不舉?
我雖然最近在上班,但只是個臨時工,舉不舉?
算了,還是不舉了!
四個多小時的分享聽了下來,感覺內容方向上與到場的主體受眾是相對匹配的——介紹數字遊牧這種生活與工作方式,給想了解和體驗的人心裏種上一顆種子。
既然如此,作為已經「精神遊牧」很多年的人,我覺得自己也能走上台去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與心得體會——本文就權當是我作為未登場分享嘉賓的文字稿吧!
何為「數字遊民」
前幾天中午,我帶着才買好的當作午飯的小燒餅往河邊綠道那走,碰巧遇到了剛吃好飯而獨自散步的前同事,我們就近找了個亭子坐下來嘮會嗑兒。
當他聽説我在探索成為數字遊民之路時,就問我:「數字遊民是什麼?」
昨天我在杭州東站剛檢好票在站台等車,看到上一刻鐘正在參與的羣聊中有人提到了在上海工作啥的,我就順手拍了張站台照片並説:「正要去上海蔘加數字遊民大會。」
正在聊天的羣友似乎知道數字遊民,但具體是啥應該不太瞭解。
想必參加「首屆數字遊民大會」的人也如這般,很多人尚未搞清「數字遊民」究竟是什麼,而只是腦中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而已。
其實,「數字遊民」的核心就在其構詞中:
- 遊民——像遊牧民一樣不在某一處定居,而是隔段時間換個地方;
- 數字——主要利用數字化手段獲取收入,不管是遠程辦公的僱主或僱員還是自由職業者。
要説是「生活與工作方式」的話,「數字遊民」這個詞並無法承載,「數字遊牧」則更為恰當——認清自己後的主動選擇,而非向社會與周遭環境的被迫妥協。
在我看來,數字遊民就是精神羅姆人、當下嬉皮士。
成為「數字遊民」
做數字遊民有機會隨時體驗迥異的風土人情,不斷享受來自未知的刺激,與以往的千篇一律和枯燥無味説「拜拜」。
若是單純認為數字遊民很美好,那就是被那些自媒體給騙了,就像被某些自媒體渲染出做自媒體就可以財務自由一樣!
要踏上這條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心對自由的強烈渴求,願意為爭得自由而放棄一些看上去讓自己舒服的事物,並能夠承受一定程度的苦難——這是原動力。
我很喜歡把傳統的僱傭關係帶來的打工模式叫做「圈養」——
一個動物,如果是被圈養的,吃住這類與生存息息相關的事情它可以完全不愁,吃啥喝啥與住在什麼環境只能接受,並且不一定哪天就被宰了;而野生在外的,雖説可以到處跑並找自己想吃的喝的,但也得找到才行,吃一頓餓好幾天都是很正常的,生死掌握在自己的能力和自然規律的手中。
歐雷《週報 2023W05:「開工」這一週我都做了啥》
選擇自由就意味着選擇與當前成熟且有保障的生活與工作體系/系統脱鈎,而獨自去承擔來自各個方面的風險,懂得如何抵禦並降低風險也成為必選項——自由與風險並存。
先生存再生活
做數字遊民可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沒錯,但在天馬行空過後,要弄清楚自己靠什麼支撐起最基本的生存。
可以説,基於遠程辦公的打工是最熟悉也最簡單的方式了,這類工作崗位的要求雖比現場辦公高一些,但不必操心除自己崗位之外環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收入相對穩定。
我是一個程序員(前端工程師),正為同在杭州的某軟件公司做駐場外包——這也正是為何上文中説我在當臨時工。
最近我在想,要是找不到合適的全職遠程工作,是否能夠通過在不同城市做駐場外包的方式讓自己先「遊」起來?
上述兩種方式,可看作是數字遊民入門時的過渡階段,並非我所認為的真正的數字遊民。
在我這,真正的數字遊民多多少少要具備些創業者品質,也就是「一人公司」,打造並經營着自己的品牌與商品等,而非單純靠出售時間(生命)獲利。
旅居的獨立開發者、獨立設計師、獨立攝影師之類都算是,另一個「時髦」的詞彙也許可以概括這些人——旅居的「超級個體」。
構建人際網絡
為自己而活是成為數字遊民的基本條件之一,因而在認清了自己的同時,也會更加明白「人」的基本訴求是什麼,深刻體會到個體的侷限性。
無論是出於人本主義的需要與關懷,還是維繫自己數字遊牧生活的目的,每個數字遊民都得自發且積極地與他人建立連接,進而形成人際關係網絡。
除了常見的羣聊或論壇外,更為有效的方式是組織或加入一些社區並參加活動,以進行有深度的交流,加大建立有效連接的成功率。
當自己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一個有效且強大的人際網絡會起到巨大作用——正所謂「人多力量大」。
至於如何去構建這樣的網絡,核心在於:不斷提升自己;多多行善積德。
可持續遊牧
進行常規的數字遊牧的要求就已經比較高了,若想使這種生活與工作方式可持續,難度則更高了幾個等級!
我就想問每個對數字遊牧生活感興趣的人一個問題,對其的回答,會影響自己的人生走向——打算遊牧多久?
我説的「可持續遊牧」不是幾年時間,更不是短短几個月,而是更為長期的幾十年(至少 20 年);過這麼久的數字遊牧生活,一定要面對的問題絕對是人生大事了!
首當其衝是生老病死方面的——
- 如何保障支撐起日常生活的相對穩定的可流動資金?
- 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如境外)生病或傷殘了需要人照顧怎麼辦?
- 老年生活關聯問題怎麼應對?
- 怎麼個死法、葬法?財產(若有)如何處理?
這些問題基本與錢息息相關,常規收入與靈活就業社保的那點錢完全不行,得靠各種額外保險和投資理財收益作為抗風險的主要手段。
事實上,這幾個問題並非是數字遊民獨有,可以説與當下社會的絕大部分人有關;下面這個問題就真的算是「可持續遊牧」專有的了——與誰同行?
這個「誰」,是指戀人、夫妻這種親密伴侶,若找不到不婚或一起丁克的另一半,那就保持單身吧。
結語
我忘記什麼時候知道「數字遊民」這個詞的,但數字遊牧這種生活與工作方式,從有記錄來看,我在 2014 年時就已經開始追求了——
除了生計,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打工的意義又是什麼?對我來説,打工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所以當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時,我就不需要打工了,工作也就只剩下「維持生計」這一唯一的意義了!也許到那時,我會選擇做一個過着真正的流浪生活的自由職業者——只揹着一個裝有 MacBook Pro、洗漱包和能裝三五件衣服的揹包環遊世界!哦對了,還有能裝下幾張信用卡和幾張鈔票的錢包~;-)
歐雷《青春有限》
一晃近十年過去了,我仍在當時寫下那篇文章的城市生活與工作,並且還結了婚買了房。
可那又能怎樣呢?我的心從未在任何一個具體的地點扎根,精神上一直保持着遊牧民的狀態,只要時機一到,立刻上路!
我將杭州視作自己數字遊牧生活的第一站,只不過這一站待得時間有點久——快 13 年;我十分期待前往下一站,相信不久就會!
本文其他閲讀地址:個人網站|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