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技術和算法開始懂得創造,人還能留下什麼獨有的部分?
近兩年,AI的發展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被取代。
而那些曾讓世界更智能的程序員,如今也成了這場技術浪潮裏最早感到焦慮的人。
這種擔憂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的速度,也映出了技術背後的人。
但如果我們細細回想,程序員也曾經是被仰望的羣體。他們寫下的代碼,支撐起城市的運行,構建了當下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掃碼乘車、外賣配送、在線支付……
然而,在AI可以寫代碼、生成圖像、合成視頻的今天,這羣創造者似乎被捲入了自己親手打造的洪流裏。
“代碼改變世界”的信仰,正在被效率與算法重新定義。程序員被大廠主導的規則裹挾,從原本閃光的個體變成一顆顆螺絲釘,一個人的力量正在被掩埋。
可總有人選擇不被定義。
他們沒有龐大的團隊,也不追求規模和速度,只是想把一個小想法逐步落地,構建成一個完善的產品,讓日常中的微小問題被解決、讓體驗更純粹。
今年的10·24程序員節,我們把目光投向這些仍在堅持做獨立開發的人。他們如何在AI帶來的變局中持續創造?又如何在大廠主導的當下,藉助鴻蒙生態的支持,讓“一個人的力量”重新被看見。
01 一個人究竟能走多遠?
作為一名年輕醫生,擼喵喵的生活一向有條不紊。
但沒人知道,他的心底一直藏着的念頭——“如果我能自己寫出一個程序,會是什麼樣?”
他對編程的興趣始於高中,那時候他就曾經短暫接觸過Java和C#,但很快,兩三週的時間,就從“入門到放棄”。“編程難啃”是這個“小白”對軟件開發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
後來因為專業的緣故,報考大學時,擼喵喵和這個夢想失之交臂。隨後,他的日常被繁重的課業和高壓的工作填滿,生活軌跡似乎也離軟件開發越來越遠。
直到某天,一個再平常不過的念頭萌生,讓他再次動了寫代碼的心。
嚴謹認真的擼喵喵有用手機記賬的習慣,可市面上的記賬軟件總讓他不太滿意——不是廣告太多,就是界面太花或者功能太複雜。
“既然別人的軟件都不合心意,為什麼不自己設計一個呢?”這一次,他決定不再只是“試試看”,而是認真把這個想法實現出來。
於是,他利用業餘時間在B站自學編程,重新敲下久違的第一行代碼。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他選擇了藉助鴻蒙生態進行開發。
B站鴻蒙開發教程
熟悉的語法和豐富的組件讓上手變得意外順利——功能調用、界面佈局、邏輯優化,都有現成的示例可借鑑。甚至只需要一兩行簡單的代碼,就能做出一個高級的動畫。
就這樣,短短一週,他便做出了第一個能正常運行的版本。
他把這款APP命名為“記賬本R”。説起名字的由來,理科生的他訥訥地説:“R的發音有點像語氣助詞'啊',既好記又不會重名,就這麼命名了。”
用他的話説,產品剛上線的時候還是個“粗糙的應用”,為了把它打磨得更完美、更好用,擼喵喵不再滿足於自學,開始主動尋找同道中人,直到進入了鴻蒙獨立開發者的社羣,他第一次有了身份認同的感覺,原來自己早已經是一名獨立開發者了。
所謂獨立開發者,是指那些完全獨立,或者以極小團隊為單位,進行軟件產品的設計、開發、運營和發行的個人。這些人中,有科班出身的程序員,也有散落在各行各業的醫生、教師、公司職員。驅動他們敲下一行行代碼的,往往不是經過層層調研的商業計劃,或者嚴格的KPI,可能只是一個日常的習慣,或者一個未被滿足的需求。
謝國民創造的“記一杯”APP就源於自己的重度奶茶癮。
在成為獨立開發者之前,他曾在不同的企業做了幾年程序員。日復一日的會議、流程和彙報,讓他愈發覺得自己是被固定在格子間的“工具人”。
“寫代碼是創造,但當一切都變成任務的時候,就少了點味道。”於是,他離開了原本穩定的崗位,決定獨自寫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軟件。
而這個靈感恰恰來自生活中最微小的習慣。作為一個在debug時總要點上一杯奶茶才能開工的程序員,謝國民總能在喝奶茶的時候靈感迸發。
“那時候我發現自己其實並不知道每天喝了多少糖分,”他笑着説,“如果能像看代碼熱力圖一樣,用數據可視化的方式記錄飲品攝入,會不會挺有意思?”
就這樣,一個關於健康和自我管理的軟件落地成型了。
謝國民用最熟悉的邏輯和數據結構,把每一次喝飲品的記錄做成可視化的“熱力圖”,讓每天的攝入量清晰可見。用户不僅能直觀看到自己的飲品習慣,還能逐步養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構建應用的過程中,鴻蒙生態給了他很多驚喜。組件調用方便、文檔詳盡、適配流暢,從界面設計到數據展示,他幾乎都能在鴻蒙平台上找到靈感和解決方案。
HarmonyOS開發者官網-文檔中心
相比謝國民把生活中的小習慣變成了應用,張亦謙的出發點更直接——他想要找回寫代碼的自由。
在進入獨立開發之前,他已經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了多年程序員。
和謝國民一樣,張亦謙也早已厭倦了體制化、流程化的工作模式。“那種被項目拖着走的感覺,讓人忘了最初為什麼喜歡上寫代碼。”激發他做出改變的,是一次“不爽”的體驗。
那是個冬天的深夜,凌晨2點多,他正在為一個鴻蒙項目調試網絡問題。由於手機上沒有合適的測試工具,他不得不反覆在電腦和手機間切換調試,繁瑣的操作到讓他焦頭爛額。
“那一刻我就在想,為什麼不能有一個專門給鴻蒙開發者用的工具箱呢?”這個想法讓他興奮得睡不着覺,他一邊構思功能、一邊畫草圖,第二天就開始着手開發。
2個月的時間,他的“開發者工具箱”正式上線。
開發者工具箱APP
“其實最開始只是想讓自己方便點,”他説,“但後來發現,原來很多開發者都有一樣的痛點。”應用上線不久便在社區中獲得了熱烈的反饋。
在開發軟件的過程中,鴻蒙生態的多端適配讓他印象深刻:“我原本以為要花很多時間去做不同設備的適配,結果只做了一點改動,應用就能在平板和PC端流暢運行。對獨立開發者來説,這種效率太重要了。”
如今,他的第一款應用雲賬本-智能記賬助手的下載量已經超過10萬,手上還有十幾個正在籌備的應用。越來越多的想法等着他去實現,他正在不斷接近自己的目標——成為一個完全自由的獨立開發者:“我想看看,一個人究竟能走多遠。”
無論是出於興趣、習慣,還是解決一個具體的小問題,這些獨立開發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迴應生活——從最初的靈感到第一個可用版本,他們靠熱愛把想法落成現實。
而在持續的迭代與完善中,他們也逐漸意識到: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需要更好的工具與支持,去讓產品更穩、更完整,也走得更遠。
幸運的是,在鴻蒙生態中,他們找到了這樣的起點。
工具與平台解決了開發上的難題,但真正讓這條路走得更長的,是那些來自他人的經驗與迴應——
在同頻交流中獲得的力量,也讓“獨立”這件事,不再孤單。
02 獨立開發之路,獨立不孤獨
當一個人能靠工具把想法做成產品,接下來的問題往往是——要怎樣讓這個產品變得更好?
很多時候,答案往往來自另一個人。
在開發“記賬本R”的那段日子裏,擼喵喵逐漸發現自己不是一個人在寫代碼。
遇到難搞的問題時,他會在華為的官方論壇裏留言提問,無論是“怎麼實現頁面跳轉”還是“數據庫怎麼同步”,論壇裏的其他開發者總是會自發地給出詳細的解答。
不止是答疑解惑,擼喵喵還在一個應用羣聊裏遇到了一位對他幫助極大的設計師。
當時他在羣裏看到有人曬出應用界面的截圖,那個設計師在幫對方修改UI。他猶豫了幾分鐘,還是點開私信窗口,試探地請求:“能不能也幫我看看?”
沒想到,對方很快就回復了:“可以。”
聊了幾句,擼喵喵才知道,這位設計師只有14歲,平時要上課,只能在放學後抽時間幫他。
一來二去,從配色到排版、圖標線條到交互邏輯,兩個人一起迭代了“記賬本R”的設計。
擼喵喵也沒想到,幾個月後,自己的APP登上鴻蒙應用市場口碑榜的第一。
鴻蒙應用市場口碑榜
有用户評價,他的軟件“一看就是牛馬工程師寫出來的精緻軟件,任何一個安裝軟件都達不到這種絲滑的程度”,這麼久以來的心血得到如此認可,作為非科班出身的開發者,擼喵喵有了更大的動力繼續完善產品。
除了社區裏開發者的自發互助,鴻蒙獨立開發者還成立了民間組織——星河聯盟。張亦謙就是其中一員,在這裏,他可以與同為鴻蒙獨立開發者們交流學習,除了同行者的温暖抱團,華為官網的工單系統也為他提供了技術支持。
“這個對比安卓方面,華為就特別友好,像傳統的安卓之類的,我在開發過程中遇到問題,幾乎聯繫不到相關的技術支持,只能説依靠百度和網友。”張亦謙對比讚歎道。
這種高效的反饋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獨立開發雖然是一個人的事,但在這裏,我有種‘被支撐’的感覺。”
“開發者工具箱”上線後,張亦謙偶然在後台看到了一條陌生的通知——有用户給他打賞了10塊錢。
金額不大,卻讓他愣了好幾秒。
他截下那條打賞記錄發在朋友圈:“今天的快樂是你給的”。
張亦謙的朋友圈和收到的打賞
後來,陸續又有用户打賞、留言。有人説“這個工具幫我節省了很多時間”,也有人留言“希望你能一直做下去”。
“那種被認可的感覺,比數據增長更讓我高興,”張亦謙説,“原來我的工具真的能幫到別人。”
此後,張亦謙開始更頻繁地更新版本、優化功能,也更積極地在社區分享經驗。
在這些看似瑣碎的交流與反饋中,他找到了繼續做下去的理由——那是屬於獨立開發者最純粹的成就感。
獨立開發者們獲得的支持不止來自於社區的自發互助,在生態的另一端——華為官方,也在默默地為他們提供支持。
當“記一杯APP”的第一個版本終於跑通時,謝國民幾乎是鬆了口氣。
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完成產品的開發,但真正的考驗,其實從上架那一刻才開始。
提交應用的流程並不複雜,卻有無數細節要校驗——版本號、隱私聲明、權限配置……就在他以為只能靠自己摸索時,鴻蒙的工作人員拉了一個微信羣,主動協助他完成上架。
從圖標規範到功能描述,每一個疑問都有迴應。
“上架後期的時候,如果你的應用被拒,也會有相關的官方人員打電話和你溝通哪裏出了問題,是否需要官方的技術人員輔助。華為的小夥伴都很積極去推動,幫助開發者,這是讓我最驚訝的地方。”
在這些互相提問、分享與解答的片段裏,獨立開發者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構建一張看不見的網絡。
有人解決問題,有人貢獻經驗,也有人在別人的思路里獲得啓發,一次次修正、嘗試、再出發。
在這裏,社區不只是技術討論的場所,更像是一個可以被理解、被迴應的空間。
獨立開發在這裏有了連結:每一次被幫助、被傾聽、被啓發,都讓“一個人的努力”變得更有回聲。
社區在擴大,平台在成長,獨立開發的方式也在不斷演進——新的技術力量,也在改寫着開發的邊界。
03 用AI敲開創造力的大門
在這羣獨立開發者身上,我們看到,“個體的力量”並沒有被時代完全沖淡。
然而,在這個被算法與自動化包圍的環境裏,與AI對抗還是共舞是每個開發者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獨立開發者們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給出答案。
他們不再把AI看作競爭者,而是當作新的合作伙伴——當重複的工作被機器分擔,創造力反而被重新釋放出來。
張亦謙已經在一線工作中感受到了AI的替代性,“原本可能需要兩個人去完成的工作,在AI的加持和提效下,可能會把工作歸結到一個人去完成。”
但他表示自己不會很排斥或反感使用AI,對於他這種搞副業的獨立開發者,AI的輔助是“純好事、純收益”,能大大提升自己的效率、節約時間。
開發中利用AI解決問題
謝國民也對AI在開發中的應用抱有更積極的看法:“沒有AI的話,我是完全不想寫代碼,因為有時候AI在一些問題和邏輯上處理得比我更好,相當於是給我賦能了,能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對於我們這種已經懂得編程的人來説,用AI是錦上添花。”
擼喵喵作為自學編程的跨行人,也坦言,如果沒有AI,自學編程之路不會這麼順利,自己也很難有動力在工作之後重拾對開發的熱情。同時,如果沒有AI工具的幫助,自己的產品很難做到現在的程度。
在開發過程中,許多功能的實現思路並不清晰,AI就成了他重要的輔助工具。當遇到不確定的邏輯或陌生的實現方式時,他會把問題交給AI,讓它生成示例代碼。
通過分析這些代碼,他逐漸理清思路,既完成了功能開發,也在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在擼喵喵看來,“AI只是一個工具,它現在確實非常強大,但至於如何使用這個工具,還是看各個程序員自己的把握。”
在這樣的環境裏,獨立開發者的身份正在被重新定義。他們不再只是“一個人寫代碼”,而是在與AI共創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向。
當技術成為夥伴,而非競爭者,“一個人的開發力”正在被放大,也讓更多想法有機會被實現——而這正是鴻蒙生態所期待構建的:一個能讓想法落地、讓個體成長的開放空間。
AI成為了新的工具,提供了不同的思維方式,鴻蒙生態則為這些創新提供了落地的環境。技術與生態的互動,讓獨立開發變得更具可能性,也為他們未來的持續探索,奠定了新的起點。
回看過去的幾十年,世界簡直就像一部關於程序員的熱血漫畫。
1973年秋天,17歲的比爾·蓋茨走進哈佛,又選擇離開,用代碼悄悄寫下微軟傳奇的第一頁。3年後,史蒂夫·喬布斯在父母的車庫裏創立了蘋果,從此,電腦和手機的歷史被徹底改寫。2004年,馬克·扎克伯格同樣從哈佛輟學,全心投入一個叫“The Facebook”的簡陋網頁——後來,它連接了地球上的數十億人。
如今,當AI正在替代人類,生成代碼、驅動項目,我們是否還可以相信——一個人,依然能改變世界?
答案是:當然能。
只要這片由0和1構築的土壤裏,還有人在安靜地點亮屏幕,一行行敲下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開發者們就依然具備改變世界的能力。獨立開發者,就正是這樣一羣人,他們不是廠裏的“大頭兵”,也不盲目追着風口,只是專注於將自己腦中的“靈光一現”,把它一步步變成一個小而美產品。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鴻蒙應用已經突破30000+,這其中的每一個小應用,都是一行獨特的代碼,每一個看似微小的“1024”,都是一個具體而真誠的迴應,一次對某個需求的温柔滿足,證明了再微小的創造,也擁有獨特的意義。正是這些獨自閃耀的星光,最終匯聚成了鴻蒙生態的星辰大海。
在時代的浪潮裏,他們看似微小,卻始終在用行動證明着“一個人的力量”。
他們用代碼迴應生活的細節,用創造力豐富技術的可能性,也讓更多普通用户感受到科技的温度。
而當這些個體匯聚在鴻蒙生態中,一種新的能量正在生長——他們彼此啓發、共建共享,讓生態變得更開放、更多元,也更具生命力。每一個應用、每一次更新,都是在為這個系統注入新的可能。
在10·24程序員節這個特別的日子裏,致敬每一份獨立而真誠的力量。
願你們繼續在0和1之間,寫下世界的下一章。
節日快樂,造夢者們。
圖源:差評君、受訪者提供、Pe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