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详情 返回 返回

別再空談企業架構!TOGAF的4A模型讓你的技術投入至少省50%! - 动态 详情

文 / 勇哥
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在上一篇文章《企業架構標準深度解析:TOGAF、Zachman、ArchiMate 實戰指南》中,我們講述了常見的企業架構標準,這次我們説説TOGAF框架裏面核心的4A架構(業務架構BA、數據架構DA、應用架構AA、技術架構TA)到底怎麼落地?

作為深耕企業架構領域10多年的從業者,從參與集團級TOGAF落地到指導中小企業架構規劃,我深知4A架構不是"孤立的四個模塊",而是"從戰略到技術的完整鏈路"——它是技術管理者把抽象戰略變成可執行系統的"核心工具"。

核心觀點:4A架構是技術管理者解決"系統混亂、業務脱節、數據不通"的實用工具。

一、TOGAF的4A架構:技術管理者的"數字化轉型羅盤"

假設你要搭建一座"數字大廈":

沒規劃好"大廈要做什麼用途"(缺業務架構),建完可能是"辦公樓卻沒人辦公";沒設計"水管電線怎麼布"(缺數據架構),後期加裝會砸牆拆頂;沒明確"房間怎麼劃分"(缺應用架構),辦公區和機房混在一起;沒選"用什麼材料建地基"(缺技術架構),樓層高了會塌。

TOGAF 4A架構就是這座"數字大廈"的羅盤,幫你:

1. 定方向:讓系統建設緊扣業務戰略,不做"無用的技術投入";

2. 通數據:避免"數據孤島",讓數據在各系統間順暢流轉;

3. 拆模塊: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實現"高複用、低耦合";

4. 固根基:選對技術棧和基礎設施,支撐業務長期增長。

二、4A核心架構:各擔其職的"專業模塊"

01 業務架構(BA):架構的"頂層戰略藍圖"

一句話概括:業務架構幫你明確"企業要做什麼、怎麼做",是所有架構的起點。

核心價值:

  • 連接戰略與落地:把"提升用户復購率"這類戰略,拆解成"會員積分體系+個性化推薦"等具體業務流程;
  • 梳理業務邊界:劃分"商品域、訂單域、支付域"等業務域,避免跨域權責混亂;
  • 定義業務規則:明確"滿100減20""庫存不足時自動取消訂單"等規則,確保業務邏輯統一。

實戰要點:

  • 先做"業務流程畫像":用流程圖梳理從"用户瀏覽商品→下單→支付→物流"的全鏈路,標記出"庫存不足""支付失敗"等痛點;
  • 對齊利益相關者:拉上市場和業務部門確認"哪些流程是核心"(比如電商的訂單履約流程),避免IT自嗨地做設計,避免做出來的設計運營看不懂、業務用不上;

適用場景:企業戰略調整、新業務上線、現有業務流程優化,尤其數字化轉型初期必須先定業務架構。

02 數據架構(DA):架構的"數據流轉管道"

一句話概括:數據架構幫你規劃"數據從哪來、存哪、怎麼用",解決"數據不通、用不起來"的問題。

核心價值:

  • 統一數據標準:定義"用户ID""訂單狀態"等核心數據的格式(比如"訂單狀態"統一為"待支付/已支付/已取消"),避免各系統數據不一致;
  • 設計存儲策略:熱點數據(如實時訂單)放Redis,歷史數據(如去年的交易記錄)存MySQL分表,平衡性能與成本;
  • 規劃數據鏈路:明確"訂單數據從訂單系統產生→同步到數據倉庫→統計、分析和展示”的全路徑等,讓數據產生價值。

實戰要點:

  • 先畫"數據流轉圖":標記每個業務流程的"數據輸入"(如下單時輸入用户ID、商品ID)和"數據輸出"(如生成訂單號、扣減庫存);
  • 優先解決"數據孤島":比如打通CRM和ERP的客户數據,避免銷售和財務各用一套"客户信息";

適用場景:數據量激增、跨系統數據不通、需要用數據做決策(如BI報表、AI推薦)的場景。

03 應用架構(AA):架構的"功能實現載體"

一句話概括:應用架構幫你把"業務需求"變成"具體的系統模塊",明確"用哪些系統、怎麼協作"。

核心價值:

  • 拆分應用模塊:將電商系統拆分為"用户中心、商品管理、訂單系統、支付系統",每個模塊獨立開發、維護;
  • 定義接口規則:規定"訂單系統通過RESTful API調用庫存系統扣減庫存",避免模塊間交互混亂;
  • 提升複用性:把"短信發送""日誌記錄"等通用功能做成獨立組件,讓所有系統都能調用,避免重複開發。

實戰要點:

  • 用"領域驅動設計(DDD)"拆模塊:按業務域(如商品域、訂單域)劃分應用,不是按技術層(如前端、後端)劃分;
  • 避免"大而全":比如設計微服務的時候不要把"商品管理"和"訂單處理"塞到一個系統裏,否則後期改一個功能會影響整體;

適用場景:系統迭代慢、功能耦合嚴重、新業務需要快速上線的場景(如新增"預售"功能,只需擴展商品系統和訂單系統)。

04 技術架構(TA):架構的"底層支撐地基"

一句話概括:技術架構幫你確定"用什麼技術、建什麼基礎設施",保障系統"穩定、能擴展"。

核心價值:

  • 選對技術棧:比如Java後端用 Spring Cloud,前端用 Vue或者React,數據庫用 MySQL,記得優先選符合團隊技術能力且能快速滿足業務需求的技術棧;
  • 設計部署架構:多服務器集羣+負載均衡(如Nginx),能無狀態的就進來設計成無狀態的,這樣一旦有服務器故障時就能自動切換,保障系統可用性;
  • 制定技術規範:接口協議統一用RESTful,編碼遵循Oracle、Google或者是Alibaba的Java 手冊,讓團隊開發風格一致。

實戰要點:

  • 先評估"業務量級":比如用户量10萬以內用單體架構,100萬以上用微服務,避免"過度設計";
  • 優先考慮"可擴展性":比如用雲服務器,促銷活動時能快速擴容,避免流量高峯時系統崩潰;

適用場景:系統性能瓶頸、需要上雲、技術棧老舊需要升級的場景。

三、實戰指南:按企業情況搭4A"組合方案"

3.1 不同規模企業的落地策略

大型企業(1000人以上,多業務線、多系統)

  • 策略:4A全架構聯動,按TOGAF的ADM流程落地(架構願景→業務架構→數據/應用架構→技術架構)
  • 重點:搭建“架構治理委員會”,制定統一的業務、數據、應用標準(如全集團統一的客户數據模型),避免各業務線“各自為政”;
  • 實施:先試點核心業務(如零售或者電商企業先做“線上訂單履約”的4A架構),跑通後再推廣到供應鏈、財務等領域。

中型企業(100-1000人,3-5條核心業務線)

  • 策略:"業務架構+應用架構"優先,數據/技術架構輕量落地
  • 重點:先解決"業務與系統脱節"的問題(比如用業務架構梳理清楚"客户跟進流程",再用應用架構拆分為"CRM客户管理模塊+銷售跟進模塊");
  • 實施:輕量化工具(如用 ProcessOn、WPS、DrawIO等工具畫架構圖,用 雲效、TAPD、Worktile等工具管理架構變更),不需要去買昂貴的企業級架構平台。

小型企業(100人以下,1-2條業務線)

  • 策略:聚焦"核心業務+基礎技術架構",簡化數據/應用架構
  • 重點:先做"最小可用架構",比如電商初創公司先搭"商品展示+訂單下單+基礎支付"的應用架構,用雲服務器(如阿里雲ECS)做技術支撐;
  • 實施:避免“架構超前”,比如不用一開始就上微服務,單體架構能滿足需求就先用單體,提前區分好業務模塊,後期業務增長再拆分。

3.2 不同行業的應用重點

金融行業(合規嚴、數據敏感)

  • 特點:監管要求高(如銀保監會的合規檢查)、核心數據(如用户賬户、交易記錄)不能泄露
  • 重點:業務架構突出"風險控制流程"(如轉賬時的身份核驗、額度限制);數據架構強調"數據加密存儲""操作日誌留痕";技術架構選"高可用集羣"(如數據庫主從備份,避免數據丟失);
  • 工具:用TOGAF ADM完整流程,搭配Archimate畫架構圖,滿足監管審計需求。

製造業(流程固化、跨廠區協作)

  • 特點:生產流程固定(如"原材料入庫→加工→組裝→出庫")、需要打通廠區系統(如上海廠區與廣州廠區的生產數據)
  • 重點:業務架構梳理"端到端生產流程";應用架構拆分為"MES生產執行系統、WMS倉儲系統、ERP財務系統";數據架構打通"生產數據與財務數據"(如生產完工數據自動同步到ERP算成本);
  • 工具:用Zachman矩陣幫忙協助檢查架構完整性,確保生產、倉儲、財務等環節無遺漏。

互聯網行業(變化快、用户量大)

  • 特點:新功能上線快(如每月迭代 2~3 次甚至一個星期1~2次)、流量波動大(如促銷時用户量激增 10 倍)
  • 重點:應用架構用"微服務+容器化"(如Docker+K8s),方便快速迭代;技術架構做"彈性伸縮"(如雲服務器自動擴容);數據架構用"實時數據倉庫"(如Flink+Kafka),支撐實時推薦、實時監控;
  • 工具:用敏捷TOGAF,簡化ADM流程,每個迭代週期(如2周)同步一次架構變更。

3.3 落地成功的4個關鍵

1. 業務驅動是核心:別先定技術架構再找業務場景,比如不要"為了上微服務而上微服務",而是"業務需要快速迭代,所以用微服務"。每次架構決策前問:"這能解決什麼業務問題?"

2. 架構治理要跟上:建立"架構評審機制",新系統上線前必須過架構評審(比如檢查是否符合數據標準、是否複用現有模塊),避免"野蠻生長";

3. 工具賦能提效率:用架構設計工具(如ProcessOn、WPS、DrawIO)畫架構圖,用數據治理工具(如DataWorks)管數據標準,不能用Excel畫架構、人工盯數據;

4. 團隊共識是基礎:給業務團隊講"架構能幫他們減少重複工作"(如數據通了不用再手動導表),給開發團隊講"架構能減少加班"(如模塊解耦後改功能不牽一髮而動全身),讓大家願意配合。

四、實戰經驗分享

做TOGAF的4A架構落地這些年,踩過"業務架構畫完沒人用""數據架構太複雜落地不了"的坑,總結3個最實用的經驗:

經驗1:不要追求完美
別追求"完美架構"——先做"能用的架構",比如數據架構初期不用覆蓋所有數據,先打通核心的3-5個系統數據,跑通後再擴展;

經驗2:持續迭代
架構要"持續迭代"——比如業務從"線上銷售"新增"線下門店自提",就要同步更新業務架構(加"門店自提流程")、應用架構(擴展訂單系統的"自提模塊")、數據架構(新增"門店庫存數據");

經驗3:溝通比畫圖重要
架構圖不是畫給IT看的,要能讓業務負責人看懂(比如用"業務流程圖"代替"技術架構圖"跟業務溝通),否則架構就是"紙上談兵"。

五、總結與行動建議

TOGAF 4A架構不是"高大上的理論",而是技術管理者解決"系統混亂、業務脱節、數據不通"的實用工具——業務架構定方向,數據架構通流轉,應用架構做實現,技術架構打地基,四者聯動才能支撐數字化轉型。

給技術管理者的3個行動建議

  1. 立即行動:本週就做"架構自查",列出現有系統的“業務流程是否清晰”、“核心數據是否互通”、“應用模塊是否耦合”、“技術架構是否合適”,找出最痛的1-2個問題;
  2. 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按規模選切入點,大型企業從"架構治理"入手,中型企業從"業務+應用架構"入手,小型企業從"核心系統技術架構"入手;
  3. 注重價值交付:別等"萬事俱備",哪怕先畫一張簡單的業務流程圖、梳理一個核心數據標準,也是在推進架構落地,比"只討論不行動"強10倍。

記住4A的核心邏輯:業務架構拉着走,數據架構跟着走,應用架構貼着走,技術架構託着走——這樣建出來的架構,才是能落地、有價值的架構。


關於作者:勇哥,10多年的開發和技術管理經驗,從程序員做到企業技術高管。專注架構設計和人工智能應用實踐。

互動話題:你在4A架構落地時,遇到過"業務不配合""技術落地難"的問題嗎?歡迎在評論區聊聊怎麼解決的。

原創不易,如果覺得有幫助,請點贊、在看、轉發三連支持!

user avatar u_16756731 头像 u_16776161 头像 beiyouzhiyu 头像 mianlengxincidehongjiu 头像 fengdudeyema 头像 haijun_5e7e16c909f52 头像 georgegcs 头像 fuzhengwei 头像 data_ai 头像 qcloudcommunity 头像 openpie 头像 qqxx6661 头像
点赞 25 用户, 点赞了这篇动态!
点赞

Add a new 评论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