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詳情 返回 返回

「譯」旅行貼士 - 動態 詳情

原文地址:Obvious travel advice
原文作者:dynomight
本文永久鏈接: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46584187
譯者:ChatGPT
校對者:Fw惡龍
  1. 心態比目的地更重要。
  2. 比起去哪裏,更重要的是和誰一起去。
  3. 很多新情侶在交往幾個月後,會選擇來一場短途旅行,但這往往以一場災難性的爭吵告終,甚至可能導致分手。我的看法是,這其實是旅行的“本來用途”——人們本能地想用這類旅行來測試彼此之間的關係。
  4. 除非每個人都輕裝上陣,否則輕裝上陣就沒什麼意義了。
  5. 有些人對旅遊有一種奇怪的焦慮——“我是一個旅行者,不是一個遊客”之類的。別這樣。
  6. 文化在很多細節上都很不一樣,比如:説話的音量、是否排隊、人與人之間保持的距離、進商店的行為規範、體味的接受度、什麼時候可以擤鼻涕等等。瞭解這些差異很重要——既能避免冒犯別人,也能在別人“看起來怪怪的”時不被冒犯。
  7. 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規則”,比如:點飲料是在餐前還是餐後、什麼時候喝哪種咖啡、吃麪條時是否可以發出聲音等等。你看得多了會覺得這些規則很荒謬,但人生苦短,我建議你大多數時候還是順應一下。
  8. 語言不通時,非語言的信息(語氣、肢體動作、穿着打扮)在別人對你的判斷中變得更重要。
  9. 可以考慮比平時穿得稍微體面一點。
  10. 有些地方會賣“旅行專用”衣服,比如那種快乾的尼龍褲,拉鍊一拉就能變成短褲。雖然我認為你應該堅持自我,但老實説……如果不穿這種衣服你可能會更舒服一點。
  11. 你可以在洗手池裏洗衣服。我覺得幾乎每個人都這樣做,但大家好像都不説而已?
  12. 穿在身上的衣服幹得比掛起來的快得多。
  13. 偏遠街區的小餐館,往往更傾向於“讓顧客滿意”的策略;而鬥獸場對面的咖啡館,基本都是“先把人騙進來”的策略。畢竟,大多數顧客不會回頭光顧,所以在他們點餐之後再投入資源服務他們,對店家來説是“浪費”。別怪他們,要怪就怪冷酷的市場邏輯。
  14. 如果有店員在門口攔人進店,那他們幾乎可以確定是在用“先把人騙進來”的經營策略。
  15. 如果一家店外表看起來不咋地,但顧客很多,那它大概率在某個方面是出色的(比如食物、氛圍、價格或地段)。
  16. 有些地方儘管大部分菜品很一般,當地人還是愛光顧,因為他們知道哪些菜好吃。
  17. 菜品的差異遠遠大於人的口味差異!
  18. 看評論時可以考慮:

    • 按最新評論排序
    • 多看圖片
    • 考慮一下評論者的族裔背景
    • 如果某個評論特別打動你,可以看看那個人其他的評論風格,看看他是不是總是這麼誇。
  19. 有些城市(比如紐約),線上評分驚人地準確;而另一些(比如巴黎)則完全是亂來的。我不太理解這種現象。(評分不準讓人煩,評分太準讓人覺得沒有人性。)
  20. 旅行不總是有趣的。飛機和機場顯然不有趣,但即使只是身處異鄉,很多時候也會有點疏離感。所以別指望旅途中時時刻刻都很開心。
  21. “開心”這件事其實很容易膩。
  22. 如果你花很多錢,住特別貴的酒店之類,是可以大大減少旅行中的不便和不確定性。但那種體驗會讓你覺得好像根本沒離開“全球資本主義一體化”的世界。
  23. 儘管澳大利亞人口只佔全球的 0.3%,但他們好像出現在全球每一個旅遊景點,比例高達 10%。別被這個“視覺錯覺”嚇到。
  24. 別被強迫。如果你剛下車,酒店員工不問你就搶着幫你拿行李,那你一點也不需要覺得應該給小費。他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
  25. 如果您喜歡僻靜的海灘或徒步旅行,那就早點起牀。
  26. 在熱門景點附近的自然景觀(海灘、步道、觀景點)往往會被遊客擠爆,但其實旁邊有很多差不多的地方卻幾乎沒人。
  27. 颳風的時候,沙灘傘是很危險的。大多數人不知道怎麼固定傘,遇到強風簡直就是飛鏢。儘量別坐在風下的位置。
  28. 人在喝水之後,是要上廁所的。所以如果你要去一個很難找廁所的地方,也許別喝太多水。
  29. 準備一些小袋子(我喜歡那種紙鋁封口袋),裏面裝點止痛藥、抗過敏藥、感冒藥、活性炭片等。再裝一包創可貼,隨身帶着。
  30. 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你會想——這是生理現象,還是因為小時候新鮮感更多?旅行在某種程度上能回答這個問題——當新鮮感變多,時間就會放慢。
  31. 我最喜歡旅行的一點是:它能讓我換個角度看“日常生活”。我為什麼要這樣生活?我做的工作是我真正想做的嗎?我是不是應該圍繞一個“主題”寫博客,而不是寫我最近感興趣的東西?這些思考很健康,但好像……也跟旅行本身沒啥關係?如果要專門設計一種體驗,來激發這種思考,應該是什麼樣子?
  32. 那種艱苦的一週徒步+露營旅行,特別能讓人重新珍惜屋頂、牀、爐子、熱水澡和馬桶。但這種“感恩”往往只能靠“剝奪”來獲得,而且對我來説,這種感恩感的半衰期太短,感覺最後反而不划算。
  33. 如果不確定,就假設別人其實沒那麼想聽你講旅行故事。不過,人們可能會喜歡聽你去過他們家鄉的事。而如果你們都去過某個地方,那就是最靠譜的聊天話題之一。(第一名:寵物。)
  34. 這個世界需要一套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愛看配音的外語片,而有些喜歡字幕。大趨勢好像是大國偏愛配音——也許是因為配音成本可以攤到更大的市場上?但例外也很多。而在英語國家,配音簡直是文化災難。為什麼?也許是因為《燃燒女子的肖像》比《變形金剛》更值得保留文化原汁原味?
  35. 公交車的風景往往比地鐵有意思得多。
  36. 時差沒法“戰勝”——每天頂多適應 1-2 小時。我更在意“能運轉”,所以通常會允許自己在前幾天作息紊亂一點。有時候凌晨 4:30 起牀去散步,還挺有意思的。
  37. 如果你在旅行結束後馬上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比如面試或者結婚),可以在出發前提前調整作息,適應時差。 如果沒法提前調整,反而你在到達的第一天可能狀態更好——因為你還有比較多的“剩餘體力”。
  38. 長途飛行時,千萬別喝酒。它會干擾你的睡眠,而那正是你最需要睡好的時候。
  39. 大多數人都錯選了靠走道的位置。他們遲早會發現這個錯誤——在此之前,記得好好利用這個機會。
  40. 很多看起來很會旅行的人,其實只是特別擅長“感官體驗”——他們能關掉內心旁白,讓景色、聲音、氣味自然地涌進來。我天生不太會這樣,但如果我刻意去做,其實也不難,甚至會有點震撼。
  41. 別把“稀缺”錯當成“價值”。一個真正悠閒的下午躺在公園裏(是真的悠閒那種),可能已經是人生最美好的體驗了。
  42. 旅行讓人更珍惜:穩定、歸屬、規律、社區、關係,還有——在家做飯。
user avatar lamazhenyuan 頭像 aibruce 頭像
點贊 2 用戶, 點贊了這篇動態!
點贊

Add a new 評論

Some HTML is o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