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公司老闆、產品經理,甚至隔壁行政的同事,都拿着一份花裏胡哨的低代碼方案,眼睛放光地跟你説:“小張啊,你來看看,未來!拖拉拽就能上線,咱們再也不用養那麼多程序員了!”
我當時啥心情?表面上“嗯嗯嗯,是是是,很有前景”,心裏一萬頭羊駝在奔騰。你懂個錘子啊,我一直認為它是解決了一類問題,引入了一大堆的複雜。
這玩意兒的核心是啥?説白了,就是想用一套“萬能模板”去解決所有問題。聽着是挺美,但咱都是寫代碼的,你心裏清楚,軟件開發最難的,從來不是那幾行CRUD,而是那些“該死”的個性化業務邏輯。認同?!
低代碼,本質上就是把這些邏輯,從代碼文件裏,挪到了一堆圖形化的配置框裏。你以為是解放了生產力?扯淡。你只是換了個地方“坐牢”。
從“卧槽,牛逼”到“卧槽,什麼玩意兒”
AI寫代碼一段時間,比如Cursor、Claude Code、codex這些,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卧-槽,牛-逼!”
你跟它説:“幫我寫個用户登錄接口,用JWT,密碼要bcrypt加密,加上參數校驗。”
唰一下,代碼出來了。連註釋都給你寫得明明白白。那一瞬間,真有種未來已來的感覺。
這不就是低代碼想幹但沒幹成的事兒嗎?
低代碼是給你一堆樂高積木,説:“來,你自己拼個宇宙飛船。” 你吭哧吭哧拼了半天,發現給你的零件根本就不夠,而且拼出來的玩意兒四不像,還飛不起來。
AI原生開發是啥?你直接跟管家説:“多啦 A 夢,給我造個能飛的玩意兒,要快,要帥。” 賈維斯直接給你把圖紙、零件、引擎全整出來了。你只需要當那個總設計師,告訴它你的“意圖”,然後去檢查、微調。
你品,你細品。一個讓你當“拼裝工”,一個讓你當“設計師”。格局一樣嗎?
我為啥突然這麼大感觸?老黃-全棧工程師,前陣子接了個項目,有個模塊特別急。按老路子,前端畫頁面、後端寫接口、聯調... 怎麼也得一週吧?
他説他用Claude Code,把需求拆成幾個點,啪啪啪跟AI對話。 “給我個Vue3+TS的表格頁,能分頁,能搜索,數據接口是/api/users” “後端用Go寫這個接口,連PostgreSQL,把分頁邏輯做了。” “加個邏輯,角色是admin才能看到刪除按鈕。”
一下午,真的,就一個下午,他説,一個帶前後端的完整功能雛形就出來了。代碼質量還不低,結構清晰,拿過來改改就能用。
而用低代碼呢?他説他可能還在研究那個破平台的“數據源”到底該怎麼連,或者某個組件的某個奇葩屬性到底藏在哪個配置項裏。那種抓狂,誰用誰知道。
我想,老黃的這種感覺你肯定有過,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選擇用地代碼去拖拉拽嗎?我想大概率你是不會了,回不去了。
跳板機會
技術大廠→跳板,前端-測試-後端,待遇和穩定性都還不錯,感興趣可以試試~
別跟我扯什麼“AI搞不定複雜邏輯”
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跳出來説:“哥們,你這是偷換概念!簡單的CRUD當然AI快,你讓AI搞個複雜的風控引擎試試?”
每次聽到這話,我就想笑。
兄弟,你是不是忘了我們現代軟件架構的核心思想是啥了?高內聚、低耦合!
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就是一堆簡單的、正交的子系統組合起來的嗎?你告訴我,哪個“複雜業務邏輯”是不能拆解的?如果不能,那不是AI的問題,是你的架構設計有問題。
領域驅動設計(DDD)講了這麼多年,不就是為了把業務模型理清楚,把邊界劃分明白嗎?
在AI原生時代,架構師的核心能力,不再是堆砌代碼,而是精準地拆解問題,然後把拆解後的子問題清晰地描述給AI。
低代碼平台最大的死穴就在這兒。它試圖用一個大而全的“黑箱”包辦一切,結果就是耦合度極高。你想改其中一根“毛細血管”,可能得把整個“心臟”都停了。這種系統,業務稍微一變,就得推倒重來,維護成本高到讓你懷疑人生。我親眼見過一個團隊,被他們選的低代碼平台折磨得死去活-來,最後整個項目爛尾。
AI生成的代碼呢?那是“白箱”。清清楚楚的源代碼,你想怎麼改就怎麼改,想怎麼擴展就怎麼擴展。這才是咱們工程師該有的掌控感!
所以,有人焦慮了?
聊到這,估計有些年輕的哥們兒開始焦慮了:“老哥,照你這麼説,以後是不是不用寫代碼了?我們都要被AI幹掉了?”
我説:慌啥。
AI不是來取代你的,是來升級你的工具箱的。,取帶你的是那些用 AI 比你用得更深,更好的人。人家都開車了,你還走路,你擱那怪誰呢?
低代碼,是想把你變成一個“組件配置工程師”,説實話,這玩意兒真沒啥技術含量,他無非就是把一些固化的規則和業務組件放在了一個系統中,讓你去組合,去連接,也確實容易被替代。
但AI原生開發,對人的要求,其實是更高了。
你需要有更強的架構能力,去拆解複雜問題。 你需要有更強的業務理解能力,去把需求轉化成清晰的指令。 你需要有更強的代碼審美,去判斷AI生成的代碼是“精品”還是“垃圾”。
説白了,AI幫你幹了那些重複、枯燥的體力活,讓你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 “思考” 這個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寫在最後,一點不成熟的牢騷
我也不知道這股風會刮多久,技術這玩意兒,日新月異。今天你覺得牛逼的東西,明天可能就是一堆垃圾。
AI 原生開發,它不是一個工具的改變,更像是一種“思維範式”的革命。它在逼着我們從“如何實現”的工匠思維,轉向“做什麼、為什麼做”的創造者思維。
低代碼的時代,可能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它只是一個過渡期的妥協品,一個想走捷徑但最終掉進坑裏的解決方案。
至於未來會怎麼樣?我也不知道。可能我們以後寫的不是代碼,而是“提示詞”;面試考的不是算法,而是你跟AI“對話”的能力。
誰説得準呢?
反正我是已經把主力開發工具換成cursor、Claude Code、codex 這些了。一邊寫,一邊讓AI幫我優化,或者乾脆讓它寫大段的模板代碼,這感覺,真挺爽的。
當然,這都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不一定對,歡迎來槓。評論區聊聊?
——轉載自:老碼小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