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地產交易平台行業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價值重構”。政策調控持續深化,市場交易量收縮,買方話語權提升,行業從“拼規模”轉向“拼效率”、“拼服務”、“拼生態”。在這場深度調整中,貝殼作為行業龍頭,雖在規模上仍保持領先,卻面臨着淨利潤持續下滑、佣金率承壓、競爭對手多維圍攻的嚴峻挑戰。
2024年上半年,貝殼實現營收493.39億元,同比增長24.13%,業務量維持行業第一。然而,靚麗營收增速的背後,是淨利潤連續兩年下滑的冰冷現實,以及高管薪酬在三年間暴漲數十倍引發的巨大爭議。
更嚴峻的是,競爭對手正從不同維度發起衝擊。安居客憑藉58同城的流量優勢,以低佣金策略搶佔線上份額;開發商自營渠道如萬科“樸鄰”、碧桂園“有瓦”,直接繞過中介降低銷售成本;而字節跳動等互聯網巨頭則以流量和技術切入房產信息領域,試圖重構行業生態。
這一切,不僅加劇了佣金率下行,部分城市二手房佣金率已從2.5%降至1.5%以下,更讓貝殼的利潤空間遭受前所未有的擠壓。
投入巨大,壁壘未成
貝殼今年上半年的成績單,清楚展現了一個“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局面。做得不錯的地方在於,他們一直在推的“一體三翼”戰略,也就是以二手房和新房交易為主體,家裝、租賃和金融這些業務為輔助,穩住了核心的交易業務基本盤。再加上線上流量和線下門店網絡的配合,尤其在那些重點的一二線城市,貝殼的市場佔有率還是領先的,這説明他們在標準化流程和經紀人管理上,確實有一套。
但問題也同樣明顯。財報顯示,上半年利潤不如預期,延續了近兩年的下降趨勢。主要原因就是運營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為了維持平台的服務質量和吸引力,對經紀人培訓、技術研發這些投入不能少;另一方面,市場競爭太激烈,佣金率上不去,成本很難轉嫁給客户。結果就是,交易額和營收在漲,利潤卻越來越薄,陷入了“規模變大反而更不賺錢”的怪圈。
更關鍵的問題在於,貝殼在技術和生態上投入不少,但並沒有形成足夠強的品牌溢價或服務壁壘,來完全抵擋價格戰的衝擊。大多數買房人選擇平台時,對佣金還是相當敏感。在交易保障和用户體驗方面,貝殼雖然比傳統中介做得好,但還沒建立起像高端品牌那樣的絕對信任感。甚至在部分區域,仍有用户抱怨流程太繁瑣,或是經紀人服務不到位。
自從左暉先生離世、彭永東接任董事長後,貝殼一直在推進“降本增效”,也在探索“第二增長曲線”。不過,從外界來看,一些投入更像是為了“守住地盤”,而不是真正能推動行業變革的創新。現在最緊迫的問題是:貝殼能不能在保持規模的同時,真正找到提升單客價值和利潤的方法,擺脱“大而不強”的局面?
貝殼的戰場,已成紅海
當前的中國居住服務市場,早已不是一片藍海,而是變成了競爭異常激烈的“紅海”。各式各樣不同背景、不同模式的參與者紛紛涌入市場,從不同方向對貝殼形成了“圍剿”之勢。
安居客,是貝殼在流量端最熟悉的對手。它採取典型的互聯網平台模式,以信息聚合和流量分發為核心,通過向經紀人收取端口費盈利。這種模式資產更輕,運營成本更低,在利潤率上天然優於貝殼的重運營模式。儘管在交易閉環和真房源保障上弱於貝殼,但其龐大的用户基數和較低的入駐門檻,對大量中小中介和獨立經紀人依然構成強大吸引力,持續分流着貝殼的潛在客源和經紀人資源。
而開發商自營渠道,是近年來崛起最快、也最致命的挑戰者。當萬科、碧桂園、龍湖等大型開發商紛紛建立自己的房產交易平台或直銷團隊時,實質上是在“去中介化”。新房銷售是貝殼重要的收入和利潤來源,開發商自營渠道憑藉一手房源的壟斷性優勢,直接對接客户,繞開了貝殼等中介平台。這不僅大幅降低了開發商的營銷成本,也直接衝擊了貝殼的新房交易業務,導致其在這一高價值業務板塊的佣金率持續承壓。
而互聯網巨頭的跨界佈局,則代表着一種潛在的“降維打擊”。 阿里、京東等擁有強大技術、數據能力和C端流量的平台,雖尚未在居住領域掀起巨浪,但其在線上線下融合、大數據精準匹配、金融服務嵌入等方面的能力,一旦找到合適的切入模式,將對現有行業格局構成顛覆性威脅。
與這些背景各異、打法不同的競爭對手相比,貝殼的優劣勢異常清晰:論平台生態與交易閉環的完整性,領先於安居客;但論模式的輕資產與利潤率,不及安居客;論房源端的控制力,在新房領域正被開發商自營渠道削弱;論未來可能面臨的技術顛覆風險,則需警惕互聯網巨頭。 在行業從增量開發向存量運營轉型的今天,未能有效突破盈利瓶頸、且面臨多方擠壓的貝殼,其龍頭寶座正迎來最嚴峻的考驗。
天價薪酬引爭議
最近,貝殼幾位高管的薪酬在短短三年裏漲了幾十倍,這件事在市場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公開數據顯示,有些核心高管的年薪從幾百萬一下子跳到了幾千萬甚至更高,可同一時間,公司的淨利潤卻連續往下走,這一對比,實在有點刺眼。
面對這種情況,市場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
一種觀點認為,行業正處在“寒冬期”,公司利潤下滑,還給高管發這麼高的薪酬,不僅傷害內部公平,也對不起股東。不少人懷疑,管理層是不是在業績壓力下,仍然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跟他們常説的“客户至上、艱苦奮鬥”價值觀是不是不太一致?而且薪酬差距太大,很容易打擊一線經紀人和普通員工的積極性,對公司形象也沒好處。
另一邊,也有人從商業角度解釋,貝殼正全力推動家裝、租賃這些“第二增長曲線”,必須用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才能留住關鍵人才。尤其在科技行業搶人這麼激烈的情況下,高薪被視為吸引核心高管、推動戰略轉型的必要手段。
但無論怎麼解釋,在公司整體賺錢能力下降的時候,高管薪酬反而大幅上漲,這始終是一個危險的信號。這不光是輿論觀感的問題,更觸及公司治理的深層邏輯:當管理層的個人回報,明顯和公司整體表現、股東利益脱節的時候,他們做的戰略決策,還能不能真正為公司的長遠發展和全體股東負責?
貝殼靠什麼“尋殼”?面對當前內憂外患的局面,貝殼確實急需推動一輪戰略上的重構。首先,必須降低對二手房業務的依賴,加速向新房銷售和租賃業務轉型。具體來説,可以借鑑開發商自營渠道的輕資產模式,把“包銷”和“代理”結合起來,減少自有資金佔用;同時,抓住國家“租購併舉”的政策機會,加強長租公寓平台的建設。
其次,在技術方面,貝殼也要從過去的“工具應用”升級為“生態構建”。比如把積累的“樓盤字典”和AI估價系統向行業夥伴開放,通過SaaS服務收取授權費,既能夠分散經營風險,也能增強在行業中的話語權。另外,線上渠道是目前貝殼的一塊短板,線上成交佔比還不到30%,明顯落後於主流互聯網平台。接下來應該多借助短視頻、直播這類新形式,提升用户粘性,把獲客成本降下來。
最後,在組織管理上,建議推動“去中心化”改革,給區域團隊更多自主權,讓一線能更靈活地應對本地競爭。同時,把高管的薪酬體系和長期業績、客户滿意度這些指標更緊密地掛鈎,重新贏得投資者的信任。
結語:
説到底,居住服務業早已超越了簡單的中介信息撮合,是一場關於產業效率、組織能力、技術應用與用户信任的終極較量。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過去的規模優勢,無法自動兑換成未來的持續盈利。這條漫長的賽道上,沒有永遠的龍頭,只有持續的價值創造者。
貝殼不缺流量,缺的是流量變現的效率;不缺經紀人網絡,缺的是網絡效應下的極致人效與服務質量;不缺戰略佈局,缺的是戰略聚焦與快速盈利的能力;不缺技術投入,缺的是技術轉化為核心競爭力的清晰路徑。貝殼需要的不是又一個宏大的故事,而是一場觸及靈魂的、圍繞“盈利能力”與“客户價值”的深度重構。
這條路佈滿荊棘,但這是所有想從“交易平台”走向“品質居住服務商”的必由之路。市場週期終會起伏,只有那些實現健康盈利、贏得用户真心信賴、並展現出卓越治理能力的組織,才能穿越迷霧,引領行業走向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