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0 日,一場關乎產業未來的關鍵對話在上海臨港商湯科技智能計算中心展開。隨着 AIGC 引爆萬億度級別的能源需求,“算電協同” 已從一個前沿概念,演變為一道擺在全產業面前的必答題。正如本次研討會主持人、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CIDC)理事長金和平在開場時所強調的:算電協同雖非新詞,但如何讓其真正落地,仍需產業各界協力破局。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理事長 金和平
臨港新片區正全力構建多元算力供給體系,加速打造算力高地,區內已有 8 家智算中心,總算力規模約佔全市 40%。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數據處副處長倪曉傑直言,當前在推進項目應用綠電直連時,仍面臨着項目邊界和保供責任不清晰等問題。正是為了直面這些從頂層戰略到底層實踐的共同痛點,由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數據中心委員會(CIDC)主辦,上海商湯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上海達卯科技有限公司、中國 IDC 圈協辦的 “1192 號文件政策解讀暨綠電直連與算電協同實施路徑研討會” 應運而生,旨在為產業破局凝聚共識,探尋出路。
上海臨港新片區管委會數據處副處長 倪曉傑
政策新風向:從 “為電量付費” 到 “為容量買單” 的深刻變革研討會的焦點,始於對國家發改委 1192 號等一系列文件的深度解讀。上海電力交易中心專家的分享揭示,政策的核心導向正發生深刻轉變:推動電力定價機制從傳統的 “單一電量制” 向 “兩部制乃至單一容量制” 演進。對於算力產業而言,這不僅是電費計算公式的改變,更是一次商業模式的重構。世紀互聯華東區域能源生態運營總監鄧志鵬表示:未來,數據中心的電費成本將不再僅僅取決於用了多少電,而更多地取決於向電網申請了多大的接入容量。這意味着,任何能夠有效降低電網接入容量、實現負荷自我調節和平衡的手段,都將直接轉化為巨大的成本優勢。
世紀互聯華東區域能源生態運營總監 鄧志鵬
合盈數據業務市場發展中心總經理、電力交易負責人王東對此表示,650 號文和 1192 號文並非直接適用於所有企業,調節潛力強和有降碳剛性需求的出口型企業更加適合開展綠電直連。他指出,數據中心開展直連項目,一方面需要挖掘或建設直連項目的調節潛力,適應新能源發電的波動性,另一方面若想降低輸配電費,需要通過提高數據中心負載率,降低與電網的接網容量。數據中心建設直連項目需要在地利(數據中心與新能源資源選址)與人和(數據中心多業務條線協同)上實現突破。因此,企業需要在直連項目經濟性和數據中心高可靠性上尋找合適的平衡點。這一平衡點的選擇,將直接決定其技術路徑與最終成效。
合盈數據業務市場發展中心總經理、電力交易負責人 王東
核心堵點:打破 “比特” 與 “瓦特” 之間的信息壁壘儘管政策前景光明,但現實的 “堵點” 依舊突出。在研討會的 “破局之問” 環節,電規總院產業中心專家霍彥達系統地分析了四大堵點:新能源與算力佈局的 “時空錯配”、項目各方(源、網、荷、儲、地方政府)訴求難以統一、算力負載的剛性與電力系統柔性需求的矛盾、備電系統的高昂投資冗餘等現實約束。
電規總院產業中心專家 霍彥達
對於冗餘的問題,研討環節主持人浩雲長盛集團首席增長官趙亮補充了他的看法。他指出,雖然存在結構性稀缺,特別是大規模數據中心稀缺性日益顯著,但當前數據中心整體市場供給大於需求,企業為了獲取客户信任,會嚴格遵守甚至超越國家標準。因此,雖然高標準帶來了資源冗餘和成本增加導致的可靠性已經超出客户需求的合理性,企業也不會輕易降低標準來追求經濟合理性。這一行業現狀,導致了綠電直連帶來新的供電疏電架構、數據中心原有的高可靠性要求、適度與合理的可靠性之間新的矛盾,並可能長期存在。
浩雲長盛集團首席增長官 趙亮
然而,更深層次的壁壘,存在於數據中心內部。商湯大裝置事業羣智算中心總經理林海分享的 TCO(總擁有成本)分析令人深思:在 AIDC 的總成本中,服務器等 IT 設備投入佔比高達 80%-90%,而電力成本僅佔 5%-10%。這導致了一個普遍的行業屏障:算力(比特)的歸算力,電力(瓦特)的歸電力。 許多智算中心採用 “包電結算”,對電力成本感知弱;即便在 “租電分離” 模式下,IT 運營團隊與設施運維團隊之間也存在着天然的數據與調度壁壘。
商湯大裝置事業羣智算中心總經理 林海
這種職能和數據的割裂,使得數據中心在電網面前成了一個需求不透明、行為難預測的 “黑盒”。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李曼潔指出,服務器負載、任務等核心算力數據的缺失,是實現 “以電定算” 或 “以算定電” 模式的最大障礙。算力任務的潮汐效應、服務器負載的瞬時波動,這些寶貴的 “比特” 信息,未能有效傳遞給 “瓦特” 側的能源管理系統。其結果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備電系統層層冗餘,電力容量申請遠超實際平均所需,不僅造成了巨大的投資浪費,也喪失了參與電網需求側響應、實現柔性用能的可能。
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副研究員 李曼潔
破局路徑:以 AI 驅動,讓數據中心成為智慧能源體如何打破這道壁壘?與會者給出的答案驚人地一致:用 AI 來管理 AI 的 “口糧”。以商湯科技在臨港 AIDC 的實踐為例,他們正與能源 AI 企業達卯科技合作,以 “能源大模型” 實現源網荷儲之間的協同調度,使能源效率提升。這一模型的核心邏輯,是徹底打通算力任務調度和基礎設施運維兩個數據平面。通過學習海量的任務數據與對應的能耗數據,模型能夠提前 15 分鐘精準預測下一週期的智算中心負載波動。“當預測到一波大算力訓練任務即將來臨時,我們的平台可以自動決策,是調用儲能系統放電來平抑高峯,還是提前開啓蓄冷罐以應對散熱需求” 林海解釋道。這種基於預測的精細化調度,使得智算中心從一個被動的電力消費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可管理的智慧能源體。達卯科技 CEO 簡煜忞進一步將此技術抽象為 “能量塊” 模型。他將複雜的電力供需關係解構為以能量、時間、價值為維度的標準化單元,通過 AI 算法求解在多重約束下的最優平衡點。這套預測 + 決策優化的一體化算法甚至可以將 15 分鐘的調度週期切片至 5 分鐘,實現基於歷史數據的滾動優化,將決策的準確性提升至 95% 以上。簡煜忞強調,儲能的價值遠不止峯谷套利,更在於參與容量調節市場和為新型電力系統提供靈活性支撐,而這需要 AI 技術來動態精確控制,精準釋放其價值。
達卯科技 CEO 簡煜忞
模式之選:從 “一體化” 到 “多措並舉” 的實踐範本先進的理念與技術,正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催生出多元化的 “算電協同” 實踐範本。其一,是在能源富集區的 “源網荷儲一體化” 模式。 以中金數據、世紀互聯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的項目為代表,其核心是在數據中心園區旁配套建設大規模的風電、光伏及儲能設施,通過短距離自建輸電線路實現 “綠電專供”。中金數據集團總裁助理王丹丹展示的項目已實現 300MW 裝機,未來將以荷定源,實現用能曲線與發電曲線的高度匹配。這種模式從物理上解決了 “時空錯配” 問題,實現了極高的綠電比例和富有競爭力的用電成本,為在西部樞紐節點新建超大規模智算中心提供了理想藍圖。
中金數據集團總裁助理 王丹丹
其二,是東部負荷中心的 “多元融合與智能調度” 模式。 在上海臨港這樣的寸土寸金之地,大規模自建新能源不切實際。優刻得青浦智算中心基礎設施負責人陳明介紹,上海區域更多采用儲能結合虛擬電廠的交易模式。這裏的破局之道在於 “集成” 與 “智慧”。通過聚合園區屋頂光伏、接入海上風電 PPA(長期購電協議)、配置用户側儲能(如商湯 AIDC 的 18MW/36MWh 儲能),並利用前述的 AI 能源管理平台,對多種能源進行智能調度和優化。其目標是在確保可靠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利用綠電、參與虛擬電廠(VPP)調度、並依據 1192 號文件精神優化容量電費,實現綜合成本的最優解。
優刻得青浦智算中心基礎設施負責人 陳明
其三,是 “東數西算 + 城市級數據中心” 的全國一盤棋戰略。 王丹丹強調,企業應採取因地制宜,多措並舉的策略。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域,躬身入局一體化項目;在可再生能源外購省份,則通過綠電交易、電證聯動等市場化手段滿足綠電需求。這種混合策略的核心,是在能源不可能三角(穩定性、綠色屬性、經濟性)中做出戰略取捨,優先保障算力業務的穩定性和滿足政策要求的綠色屬性。協同之困與破局之路:從 “單向奔赴” 到 “融合共生”那麼,面對成本與可靠性的終極拷問,數據中心真的願意為了 “柔性” 而交出部分的調度權嗎?這正是 “算電協同” 亟待跨越的最後一道門檻。這道門檻由信任、標準與利益三重壁壘築成。普洛斯數據中心架構副總監邱冰坦言,運維團隊根深蒂固的保守基因與客户對數據安全的顧慮,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 “信任之牆”。優刻得青浦智算中心基礎設施負責人陳明則補充道,國標對 A 級機房的嚴格備電要求,又為隔牆售電、新型儲能替代等創新模式戴上了一副 “合規性的枷鎖”。 而這一切背後,更深層的是尚未打通的利益鏈條 —— 誰為靈活性買單?
普洛斯數據中心架構副總監 邱冰
顯然,這不是任何一方的單兵突進,而是整個生態的協同進化。它需要數據中心通過技術手段,在保障核心業務絕對可靠的前提下,將非核心、可調度的負載能力開放出來;它需要儲能企業提供更靈活、更經濟的解決方案,滿足數據中心備電需求;更關鍵的是,它需要電網以更開放的心態,為這些新型 “產消者” 設計合理的市場機制與價格信號,認可其為系統提供的靈活性價值。開啓 “融合基礎設施” 新紀元“算電協同是老命題,但今天有了新內容、新解法。” 會議的最後,CIDC 理事長金和平總結道,“算電協同” 是老命題,但有了新內容。他宣佈將推動 “算電協同典型範例” 的發佈,並介紹了三峽集團在綠電 PPA、源網荷儲合作等方面的開放機會,為產業的下一步行動指明瞭方向。從政策的頂層設計,到產業的底層實踐,本次研討會清晰地勾勒出一條 “算電協同” 的演進路線圖。將數據中心視為 “插上電的房子” 的時代已然過去,一個將算力、電力、儲能、製冷乃至熱能回收進行一體化設計和運營的 “融合基礎設施” 時代正加速到來。未來的數據中心,將不再是電網的被動負荷,而是主動參與者、調節者和貢獻者。這場深刻的變革,需要跨越能源與信息通信兩個行業的壁壘,需要政策、技術、標準和商業模式的協同創新。如何走好這凝聚產業共識、邁向融合共生的關鍵一步,正決定着中國 AI 時代奔跑的速度與高度。
商湯科技智算中心參觀